[发明专利]在车身焊装生产线之间输送车身的方法及其输送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18121.8 | 申请日: | 2008-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473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潘启斯;农明满;黄燕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7/00 | 分类号: | B23K37/00;B65G37/00;B65G47/52;B65G43/1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 | 代理人: | 胡吉科;陈本发 |
地址: | 545007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生产线 之间 输送 方法 及其 系统 | ||
1.一种在车身焊装生产线之间输送车身的方法,车身在第一生产线、第 二生产线上分别使用其上的传输机构、并随其生产节拍传输,其特征在于,还 包括如下步骤:
A)随第一生产线生产节拍通过与所述第一生产线相连的第一传动机 构调节设置在第一生产线和第二生产线之间的输送装置的高度,使其在水平面 上对齐所述第一生产线;
B)所述第一生产线上的传输机构随第一生产线生产节拍将车身传输 到所述输送装置上,且所述第一生产线产生使所述第二生产线动作的控制信号 传送到所述第二生产线;
C)随第二生产线生产节拍通过与所述第二生产线相连的第二传动机 构调节所述输送装置的高度,使其在水平面上对齐所述第二生产线;
D)所述第二生产线上的传输机构随第二生产线生产节拍将所述输送 装置上的车身输送到所述第二生产线;
所述输送装置包括用于承载车身的承载平台、用于控制所述承载平台 随所述第一生产线或第二生产线的生产节拍而调节其水平高度的传动机构和 用于固定上述各部分的基准平台;所述传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基准平台和所述承 载平台之间;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一摆动杆对、第二摆动杆对、从动拉杆和连 动拉杆;其中,所述连动拉杆连接在所述第一摆动杆对和驱动所述传动机构的 动力机构之间;所述从动拉杆连接在所述第一摆动杆对和第二摆动杆对之间; 所述传动机构进一步包括相互独立的、并列的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 所述第一传动机构的连动拉杆与所述第一生产线上的动力机构相连,所述第二 传动机构的连动拉杆与所述第二生产线上的动力机构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车身焊装生产线之间输送车身的方法,其特 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进一步包括如下步骤:
B1)所述第一生产线上的传输机构承载所述车身进入所述输送装置 上;
B2)所述第一生产线上的传输机构放下所述车身并退回所述第一生产 线;
B3)所述第一生产线的控制系统产生并输出控制信号到所述第二生产 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在车身焊装生产线之间输送车身的方法,其特 征在于,所述步骤D)中进一步包括如下步骤:
D1)所述第二生产线的控制系统检测是否收到所述第一生产线传送来 的控制信号,如否,重复本步骤;如是,执行步骤D2);
D2)所述第二生产线开始按其生产节拍动作,所述第二生产线上的传 输机构进入所述输送装置上;
D3)所述第二生产线上的传输机构承载所述车身并退回所述第二生产 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在车身焊装生产线之间输送车身的方法,其特 征在于,所述第一生产线包括下车体焊接线;所述第二生产线包括白车身焊装 线;所述第一生产线和第二生产线上的传输机构包括设置在其上的传输滑车; 所述第一生产线和第二生产线的生产节拍大致相同。
5.一种实施权利要求1所述在车身焊装生产线之间输送车身方法的输送 系统,包括第一生产线和第二生产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随第一生产线生产 节拍由所述第一生产线最后一个工位接受所述车身并随由所述第一生产线产 生的控制信号触发而开始动作的第二生产线生产节拍将所述车身输送到所述 第二生产线第一个工位的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生产线和所 述第二生产线之间;所述输送装置包括用于承载车身的承载平台、用于控制所 述承载平台随所述第一生产线或第二生产线的生产节拍而调节其水平高度的 传动机构和用于固定上述各部分的基准平台;所述传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基准平 台和所述承载平台之间;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一摆动杆对、第二摆动杆对、从 动拉杆和连动拉杆;其中,所述连动拉杆连接在所述第一摆动杆对和驱动所述 传动机构的动力机构之间;所述从动拉杆连接在所述第一摆动杆对和第二摆动 杆对之间;所述传动机构进一步包括相互独立的、并列的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 传动机构,所述第一传动机构的连动拉杆与所述第一生产线上的动力机构相 连,所述第二传动机构的连动拉杆与所述第二生产线上的动力机构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18121.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磨床的砂轮无段变速调整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新型熔化极气体保护焊接电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