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辆前端的双通风道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90878.0 | 申请日: | 2008-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080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2 |
发明(设计)人: | 李宗勋;南宗佑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K11/00 | 分类号: | B60K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龙 淳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前端 通风道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08年5月29日提交的申请号为10-2008-0050145的韩国专 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为所有目的通过该引用合并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在车辆前端的双通风道。该双通风道通过导引车辆 行进中进入发动机舱室的流动风来提升中间冷却器和冷凝器的冷却性能。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冷却系统中的冷凝器10、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散热器20、 以及对涡轮增压发动机中过度供给的空气进行冷却的中间冷却器30,安装在 车辆的前端,用来冷却车辆行进中流进发动机舱室中的流动风。
通常,冷凝器10设置在最靠前的位置,散热器20在冷凝器10的后面靠 近冷凝器10设置,而中间冷却器30则如图所示以并排方式平行的设置于冷 凝器10和散热器20的侧面。
此外,在散热器20的后面设置吸入空气并将空气向发动机的冷却风扇 40。
因此,当车辆行进时,从散热器护栅和在保险杠外罩下部所形成的孔流 进车辆中的流动风,在经过冷凝器10、散热器20和中间冷却器30的同时, 通过带走散热装置上的热量对冷却剂、冷却水、和进气进行冷却。
另一方面,由于冷凝器10冷却效果的改进,车辆的内部冷却能力得以提 升,以至于散热器20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发动机过热,并且中间冷却器30的 效率得以提升,结果,发动机功率增加,燃料消耗减少。
因此,增加散热器护栅的面积或保险杠外罩上孔的面积来提高散热装置 的效率是可取的。
但是,散热器护栅和保险杠外罩构成了车辆的前端外观,它们是设计车 辆前端的外观的重要参数。因此增加孔的面积限制了设计,并且减少孔的面 积是设计的趋势。
因此,由于充分地增加孔的面积很困难,所以,散热装置冷却性能、发 动机冷却效率和发动机功率会降低,而燃料消耗会增加。
本发明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发明一般背景的了解,并 不能被认为是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这些信息形成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 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各个方面旨在提供一种车辆前端的双通风道,这种双通风道在 提升发动机功率的同时改进了冷却效果,降低燃料消耗,并且在不限制设计 且不恶化车辆前端外观的情况下,通过提升冷凝器和中间冷却器的冷却性能 并使散热器冷却性能的降低最小化,保证对发动机有足够的冷却效果。
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车辆双通风道可以包括:上部通道,其 将在中间冷却器外流动的的流动风通过散热器护栅引导到中间冷却器的上 部;和/或下部通道,其将在中间冷却器外流动的流动风通过保险杠外罩上的 孔引导到中间冷却器的下部。
上部通道可以包括:主体,其具有在其后部的后部开口;和导向体,其 从后部开口向冷凝器前面延伸,以接收从其中通过的流动风。
上部通道的导向体可以在冷凝器的前右上部与中间冷却器的上部之间延 伸。
导向体可以以弯曲形状从后部开口向冷凝器前面延伸。
后部开口可以从导向体向下倾斜以便将流动风向下引导以集中于中间冷 凝器的上部。
导向体可以具有贯穿其上部所形成的上缘,和穿过其下部然后在主体内 以弯曲形状沿对角线向上倾斜所形成的下缘。
在主体与导向体的连接部分的下方可以形成挡住冷凝器与中间冷却器之 间的间隙的挡板。
挡板可以包括倾斜部分以将流动风引导到冷凝器。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下部通道可以包括:主体,其具有在其后部的后 部开口;;和/或从后部开口向在车辆前端所设置的保险杠外罩的孔延伸的导 向体。
扩展部分可以形成在导向体上并延伸到中间冷却器外部。扩展部分可以 以弯曲形状从导向体延伸到中间冷却器外部。
导向体中部可以具有比后部开口小的开口,以便增加流动风的流速。
导向体可以向上倾斜,以便将流动风向上引导以集中于中间冷凝器的下 部。挡板可以形成在主体上并构造成挡住冷凝器与中间冷却器之间的间隙。
挡板可以包括沿车辆的横向从主体朝向冷凝器向下倾斜的倾斜表面。
上部通道与下部通道可以是整体形成的。上部通道及下部通道的主体和 挡板可以是整体形成的。
上部通道与下部通道可以固定在车体的前端模块上。
上部通道与下部通道可以固定在上盖和下加强件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9087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