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粘扣带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82182.3 | 申请日: | 2008-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17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郑森煤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湾百和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4B18/00 | 分类号: | A44B18/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周国城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粘扣带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粘扣带及其制作方法,特别是一种在勾体上具有特殊设计、并进一步将印刷图案印刷在带体的粘扣带。
背景技术
粘扣带,俗称的魔鬼粘,是由瑞士工程师George de Mestral从芒刺得到的灵感而发明的,主要包含两层式结构:勾面(hook side),是在一层纺织纤维上织上多个细小的钩状物(hook);毛面(loop side),包含了多个更为细小的环状物。当将上述的勾面与毛面压合在一起时,勾面上的钩状物会钩住毛面上的环状物,而将两者扣合在一起。
粘扣带由于使用方便,已广泛运用在各种扣合用途,并在上印刷有特别的标示或图案,以增加美观或者作为宣传用品。现有技术将图案印刷在粘扣带上主要有两种方式,如美国专利第6,684,464号所揭露的:一是在勾面与毛面粘合后,将印刷图案印在勾面或毛面的外表面;另一种方式,则是将图案印刷在另一层材料上,再将勾面、印刷物、与毛面三层黏合。前述的第一种方式的缺点,在于当粘扣带经常性的使用后,印在外表面的印刷图案容易剥落,而造成外观上的影响;第二种方式,则需要以另一层材料印刷,造成制作成本的增加。
有鉴于此,本发明遂提供一种粘扣带,以解决上述问题。此外,本发明的粘扣亦在钩状物结构上予以改良,使勾面与毛面可轻易的扣合,且仅需较小的的力量即可将两者剥离。此外,该钩体亦能承受较强的横向拉扯力,使粘扣带达到良好的扣合效果。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技术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粘扣带,主要包含有第一带体以及第二带体。第一带体是透明材质,具有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其中,第一表面突出有多个勾体。第二带体具有第三表面与第四表面,且第三表面直接黏合于该第一带体的第二表面,其中,第四表面形成有多个扣合结构,以供机械式地(Mechanically)粘扣于第一表面的多个勾体。此粘扣带具有至少一个印刷图案印刷于上述的第二表面与第三表面的其中之一,当第一带体与该第二带体粘合之后,自第一带体的第一表面可视上述的印刷图案。本发明的粘扣带的勾体具有以下的特征:勾体自第一表面垂直往上渐缩形成一颈部,颈部顶端往两端各延伸一勾部,两勾部间形成一个凹部,凹部具有一个凹部底点。其中,各勾部的上缘具有一个上缘顶点,其下缘具有一个下缘顶点,下缘顶点至勾部下缘末端的垂直距离小于下缘顶点至上缘顶点的垂直距离,且下缘顶点至上缘顶点的垂直距离小于凹部底点至上缘顶点的垂直距离。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粘扣带,可将印刷图案印刷于两带体的接合面,使印刷图案不容易因经常性的使用而遭到破坏。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粘扣带,其勾体具有特殊的设计,故扣合结构可轻易的与勾体扣合,且仅需较小的的力量即可将两者剥离。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粘扣带,其勾体的勾部呈相对状,因而当勾体一侧的勾部受到横向拉扯时,可对另一侧的勾部形成相互抵撑的作用,使勾体能承受较强之横向拉扯力。
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粘扣带制作方法,主要包含以下步骤:
(1)提供以透明材质制作的第一带体,该第一带体具有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第一表面突出有多个勾体,勾体的主要特征如前述粘扣带所述;
(2)提供第二带体,该第二带体具有第三表面与第四表面,而第四表面形成有多个扣合结构,以供机械式地(Mechanically)粘扣于第一表面的多个勾体;
(3)印刷至少一个印刷图案于第二表面与第三表面其中之一;以及
(4)将上述第一带体的第二表面与第二带体的第三表面直接黏合。
因此,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粘扣带制作方法,可将印刷图案印刷于粘扣带两带体的接合面,使印刷图案不容易因经常性的使用而遭到破坏。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粘扣带制作方法,使粘扣带的勾体具有特殊的设计,故扣合结构可轻易的与勾体扣合,且仅需较小的的力量即可将两者剥离。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粘扣带制作方法,使粘扣带的勾体勾部呈相对状,因而当勾体一侧的勾部受到横向拉扯时,可对另一侧的勾部形成相互抵撑的作用,使勾体能承受较强的横向拉扯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湾百和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湾百和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218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光电容积波的呼吸率监测方法
- 下一篇:自动刮毛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