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倒钩的复合材料工件的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75295.0 | 申请日: | 2008-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38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曾皆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明安国际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3/10 | 分类号: | B29C43/10;B29C43/42;B29C43/50;B29C43/32;B29K307/02;B29K309/08;B29K30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复合材料 工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材料工件的制造方法,特别是指一种 具有倒钩的复合材料工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为中国台湾公告第M331441号“复合材结合塑 料材结构”新型专利申请,该专利申请中披露一种利用可上下开 模的模具11来将对向叠合的复合材与塑料材12进行热压成型的 制造方法,但是,此种上下开模式的模具11在配合成型具有倒 钩造型(所谓“倒钩造型”是指开口面积小于内部最大截面积的 态样的工件)的工件时,就会受限于其脱模方式而造成硬化成型 后的工件无法顺利脱离该模具的情况,因此,此类的成型方式 只限于制造不具倒钩造型的工件。
如图2所示,为中国台湾公告第M257243号“高尔夫球杆头 模具的模仁”新型专利申请,该专利申请中是利用多块可逐块拆 卸的模仁22配合一模具21,以在脱模过程中将所述模仁22以特 定脱出顺序、脱模角度及脱模路径逐块自成型后的工件(就是球 杆头)23内取出,而此种制造方式虽可成功制造出具有倒钩造型 的工件23,但是,由于所述模仁22之间一定存在着缝隙,因此 在热压成型的过程中,用于成型该工件23的原料势必会渗入所 述模仁22的相互接合处的缝隙中,因此,在该具有倒钩造型的 工件23脱离该模具21及模仁22后,其内部表面就会形成有多余 的溢料线(图未示),也就是俗称的“毛边”,必须再经过一个毛 边研磨的加工程序以将毛边去除,进而增加整体制程的复杂度。
由此可见,一般用于制造具有倒钩造型的工件的制造方法, 仍有许多可以再进一步改善的地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造具有倒钩造型的工件,且该 工件在脱模后其内部表面不会产生溢料线的复合材料工件制造 方法。
于是,本发明具有倒钩的复合材料工件的制造方法,包含: 一芯模制备步骤、一支撑件置放步骤、一复合材料贴覆步骤、 一加热硬化步骤、一脱模步骤及一取出步骤。
该芯模制备步骤是利用遇热后会膨胀的软性材质以制出一 芯模并备用,该芯模具有一本体部、一自该本体部延伸出的突 出部,以及一自该突出部顶面凹陷至该本体部的容置槽,且该 突出部的外径小于该本体部的外径。
该支撑件置放步骤是将一支撑件放入该芯模的容置槽内以 支撑该本体部及突出部。
该复合材料贴覆步骤是将一复合材料贴覆于该芯模的本体 部的外表面。
该加热硬化步骤是将贴覆有复合材料的该芯模及支撑件放 入一模具中并加热,以使该芯模遇热膨胀后将该复合材料紧密 推抵于该模具的模穴内壁面,而该复合材料经过加热后也会硬 化,并形成一具有倒钩的工件。
该脱模步骤是将该芯模、支撑件及贴覆于该芯模的本体部 上的复合材料自该模具中取出,再将该支撑件自该芯模的容置 槽内取出。
该取出步骤是对该芯模的突出部施予朝该容置槽方向的夹 制力量以使其产生压缩形变,借此连动该本体部随之产生压缩 形变,进而使该本体部可自该具有倒钩的工件内取出。
本发明所述的具有倒钩的复合材料工件的制造方法,在该 芯模制备步骤中,该芯模的软性材质选自于下列所构成的群组 :聚氨基甲酸乙酯泡棉、硅胶、橡胶。
本发明所述的具有倒钩的复合材料工件的制造方法,在该 复合材料贴覆步骤中,该复合材料选自于下列所构成的群组: 含浸树脂的碳纤维、玻璃纤维、硼纤维、芳纶纤维。
本发明所述的具有倒钩的复合材料工件的制造方法,在该 支撑件置放步骤中,该支撑件具有一个嵌入部,及一个设置于 该嵌入部上的夹取部,该嵌入部置于该芯模的容置槽内,而该 夹取部突伸于该容置槽外。
本发明所述的具有倒钩的复合材料工件的制造方法,在该 支撑件置放步骤中,该支撑件的嵌入部及夹取部皆是由金属所 制成。
本发明所述的具有倒钩的复合材料工件的制造方法,在该 支撑件置放步骤中,该支撑件为一气袋。
本发明所述的具有倒钩的复合材料工件的制造方法,在该 支撑件置放步骤中,该支撑件为加热后会释放气体而膨胀的硬 质发泡材。
本发明所述的具有倒钩的复合材料工件的制造方法,该硬 质发泡材的材质选自于下列所构成的群组:无机碳酸盐、无机 碳酸氢盐、有机三乙醇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明安国际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明安国际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752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