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红色磷光化合物以及使用所述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73713.2 | 申请日: | 2008-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9731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1 |
发明(设计)人: | 朴春键;金重根;郑贤哲;宾钟官;皮性勋;金度汉;金容瓘 | 申请(专利权)人: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F15/00 | 分类号: | C07F15/00;C09K11/06;H01L51/5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丁香兰;庞东成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色 磷光 化合物 以及 使用 有机 电致发光 器件 | ||
本申请要求于2007年9月27日递交的韩国专利申请10-2007-097301和于2008年10 月23日递交的韩国专利申请10-2007-106495的权利,在此以参考的方法将其全文引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红色磷光化合物以及使用所述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背景技术
通常,当电荷注入到形成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电子注入电极(阴极)和空穴注入 电极(阳极)之间的有机发光层时,电子联合空穴形成电子-空穴对,然后其衰减而发光。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优点在于它们能制造在柔性透明基板(例如塑料基板)上,并 且可以在低于等离子显示面板(PDP)和无机电致发光器件工作所需的电压(例如10V以下) 下工作。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其他优点为相对较低的能量消耗和优异的色彩再现性。
此外,由于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能发出三种颜色的光(即绿、蓝和红),它们已成 为近来下一代全彩色显示器件的深入研究的焦点。
制造有机EL器件的常用方法简短描述如下。
首先,在透明基板上形成阳极。
氧化铟锡(ITO)通常用作所述阳极。
然后,在所述阳极上形成空穴注入层(HIL)。铜(II)酞菁(CuPc)主要用作所述空穴 注入层的材料。将所述空穴注入层(HIL)形成为约10nm~约30nm的厚度。
然后,在所述空穴注入层上形成空穴传输层(HTL)。
通过将4,4’-二[N-(1-萘基)-N-苯基氨基]-联苯(NPB)沉积在所述空穴注入层上 至约30nm~约60nm的厚度而形成所述空穴传输层。
在所述空穴传输层上形成有机发光层。
必要时,可将掺杂剂加入到用于有机发光层的材料中。
对于红色磷光发光,将作为用于有机发光层的材料的4,4-N,N-二咔唑-联苯(CBP) 在所述空穴传输层上沉积至约30nm~约60nm的厚度,铱络合物主要用作所述掺杂剂。
在所述有机发光层上顺序形成电子传输层(ETL)和电子注入层(EIL)。作为另外一 种选择,在所述有机发光层上形成电子注入/传输层。
三(8-羟基-喹啉)铝(Alq3)主要用作所述空穴传输层的材料。
然后,在所述电子注入层上形成阴极,并最终在其上形成钝化膜。
根据所述发光层的形成方法可以实现蓝色、绿色和红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在所述发光层中,从所述阳极注入的空穴与从所述阴极注入的电子重新结合而形 成激子。
所述激子由以1:3的比率存在的单线态激子和三线态激子构成。仅有单线态激子 用于荧光,而单线态激子和三线态激子都可用于磷光过程以表现出更高的发光效率。
特别是,红色磷光材料的量子效率明显高于荧光材料的量子效率。因此,已进行大 量的与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使用红色磷光材料相关的研究以提高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 件的效率。
发光效率(ηle)由以下等式表示:
ηle=k·ηint·ηout
其中,k是人类感色度,ηint是内量子效率而ηout是外部耦合效率(outcoupling efficiency)。
为了获得高外量子效率,用在有机EL器件中的磷光材料必须满足高内量子效率的 要求。然而,如图1所示,随着使用红色磷光材料的有机EL器件的光纯度增加(即,随着在CIE 色度坐标上的x值增加),所述有机EL器件的相对光谱灵敏度下降,使之难以获得可与内量 子效率相比的外量子效率。
因此,需要开发一种表现出高色纯度(CIE色纯度X≥0.65)、高发光效率以及长发 光寿命的红色磷光化合物。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涉及红色磷光化合物以及使用所述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EL)器 件,所述化合物基本缓解了因现有技术的局限和缺点而导致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可用作发光层的掺杂剂的式1的红色磷光化合物,所述 化合物表现出高色纯度、高发光效率和长发光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乐金显示有限公司,未经乐金显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7371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