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折叠式手推车及折叠式童车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170297.0 | 申请日: | 2008-10-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1766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9 |
| 发明(设计)人: | 大西伊知朗 | 申请(专利权)人: | 哥瑞考儿童产品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B7/08 | 分类号: | B62B7/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雒运朴;李 伟 |
| 地址: | 美国宾夕***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折叠式 手推车 童车 | ||
1.一种折叠式手推车,其是具备倒U字形形态的手扶部件(6)的折 叠式手推车,其特征在于,上述手扶部件具备:
具有L字形形态的第一手扶臂(61);
具有与上述第一手扶臂对称的L字形形态的第二手扶臂(62);以及
可分离地连结上述第一手扶臂的内侧端部和上述第二手扶臂的内侧 端部的连结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手推车,其特征在于,上述连结机 构包括:
设置在上述第一手扶臂的内侧端部的凸部(63a);
按照容纳上述凸部的方式设置在上述第二手扶臂的内侧端部的凹部 (64);以及
固定上述凸部和上述凹部的卡合状态的锁定部件(6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式手推车,其特征在于,上述锁定部 件设置成能够在下述位置之间移动,即:在固定上述凸部和上述凹部的卡 合状态的第一位置,与解除上述凸部和上述凹部的卡合状态的第二位置之 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式手推车,其特征在于,上述连结机 构包括施力部件(68),上述施力部件按照将上述锁定部件带至上述第 二位置的方式进行施力。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式手推车,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手扶臂的内侧端部,包括减小厚度的薄壁部分,
上述第二手扶臂的内侧端部,包括在与上述第一手扶臂相反方向减小 厚度的薄壁部分,
上述凸部设置在上述第一手扶臂的薄壁部分,
上述凹部设置在上述第二手扶臂的薄壁部分。
6.一种折叠式童车,其是通过缩小高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尺寸来折叠 的折叠式童车,其特征在于,具备:
一对前支脚,它们在上下方向延伸且在其下端部具有前轮;
一对连结部件,它们固定于上述一对前支脚的上端部;
一对引导套筒,它们固定于上述一对前支脚的中间区域;
一对后支脚,它们在上下方向延伸且在其下端部具有后轮,其上端 部可转动地连结于上述连结部件;
一对推杆,它们与上述一对前支脚部分地重叠并在上下方向延伸,并 且可滑动地保持于上述一对连结部件及上述一对引导套筒;
宽度方向连结机构,其按照可缩小上述一对前支脚之间、上述一对 后支脚之间以及上述一对推杆的下端部之间的间隔的方式将它们进行 连结;以及
手扶部件,其具有倒U字形形态,连结上述一对推杆的上端,
上述手扶部件包括:
第一手扶臂,其具有L字形形态,其一个端部固定于上述一个推杆的 上端;
第二手扶臂,其具有与上述第一手扶臂对称的L字形形态,其一个端 部固定于上述另一个推杆的上端;以及
连结机构,其可分离地连结上述第一手扶臂的另一端部和上述第二手 扶臂的另一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式童车,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结机构具备:
固定轴,其固定于上述第一手扶臂的另一端部;
轴容纳空间,其形成于上述第二手扶臂的另一端部以便容纳上述固定 轴;以及
锁定部件,其按照可在上述轴容纳空间内移动的方式支承于上述第二 手扶臂,当处于第一位置时与上述固定轴卡合,以便连结并固定上述第一 手扶臂的另一端部和上述第二手扶臂的另一端部,当处于第二位置时解除 与上述固定轴的卡合状态,容许上述第一手扶臂的另一端部与上述第二手 扶臂的另一端部的脱离。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式童车,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结部件具备:
施力部件,其支承于上述第二手扶臂,按照将上述锁定部件带至上 述第一位置的方式进行施力;以及
操作部件,其支承于上述第二手扶臂,按照克服上述施力部件的作 用力来将上述锁定部件带至上述第二位置的方式进行操作。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式童车,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手扶臂的另一端部,包括减小厚度的薄壁部分,
上述第二手扶臂的另一端部,包括在与上述第一手扶臂相反方向减小 厚度的薄壁部分,
上述固定轴设置于上述第一手扶臂的薄壁部分,
上述轴容纳空间设置于上述第二手扶臂的薄壁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哥瑞考儿童产品公司,未经哥瑞考儿童产品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7029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