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膝部保护气囊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68201.7 | 申请日: | 2008-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9699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1 |
发明(设计)人: | 尾藤和彰;榊原泰博;户谷千春;佐藤贵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21/20 | 分类号: | B60R2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宋丹氢;张天舒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膝部 保护 气囊 装置 | ||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膝部保护气囊装置,这种气囊装置可以借助于安装在杂物箱门中的气囊来保护乘员的膝部,杂物箱门用于开闭杂物箱的开口。
背景技术
[0002]在车辆中,由于前碰撞等从前侧向车辆施加冲击时,存在的问题是,就座在座椅(如前乘员座)上的乘员的膝部与内部部件碰撞,如位于座椅前侧的杂物箱的门。据此,提出了一种膝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在杂物箱门中安装气囊(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根据此气囊装置,响应施加于车辆的冲击,由充气流体(如充气气体)使气囊膨胀。气囊在易破部分处撞破杂物箱门朝向乘员室的壁部,穿过易破部分从杂物箱门向车辆后侧伸出。气囊置于乘员膝部与杂物箱门之间以限制乘员的膝部,并减少施加于膝部的冲击。
[0003]在膝部保护气囊装置中,需要使气囊仅朝向车辆后侧膨胀以可靠地撞破易破部分。为此,在杂物箱门中,易破部分之外其他部分的刚性应当高于易破部分的刚性,这是很重要的性能,从而,通过承受朝向车辆前侧的充气气体的压力,获得朝向车辆后侧的反作用力。
[0004]所以,在专利文献1所披露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中,采用了一种结构,由刚性高的车身加强件,经由支撑件对杂物箱门进行支撑。具体而言,在杂物箱门中,于杂物箱门下方设置可转动方式支撑的铰接轴,下支撑件置于围板(车身加强件)与铰接轴之间。此外,上支撑件置于杂物箱门的上部与增强件(车身加强件)之间。作为上支撑件,除了包括杆状单个零件的部件之外,可以采用例如这样一种部件,其包括多个零件并且随杂物箱门的开闭一起伸缩或弯曲。
[0005]根据这种膝部保护气囊装置,由上支撑件、下支撑件、围板及增强件,提供对杂物箱门中易破部分之外其他部分的刚性的增强。由于上述刚性高的杂物箱门(易破部分之外的其他部分)承受气囊内朝向车辆前侧的充气气体的压力,获得朝向车辆后侧的反作用力。由于将反作用力附加到朝向车辆后侧的充气气体的压力中,容易在易破部分处撞破杂物箱门。
[000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No.2002-347565
[0007]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描述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中,用于增强杂物箱门中易破部分之外其他部分刚性的配置,只应用在杂物箱门的外部,而没有应用于杂物箱门自身。因而,在杂物箱门中,易破部分之外其他部分的刚性并未得到充分增强,不能承受朝向车辆前侧的充气气体的压力,因此,会使例如前侧部的部分向车辆前侧变形。在这种情况下,难以充分获得朝向车辆后侧的反作用力,以及,气囊不能如预期地使易破部分断开,进而气囊不能如预期方式朝向车辆后侧膨胀。
发明内容
[0008]考虑到上述情况提出本发明,以及,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膝部保护气囊装置,通过在杂物箱门处可靠地承受使气囊膨胀的充气流体(如充气气体)的压力,充分获得朝向车辆后侧的反作用力。
[000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膝部保护气囊装置。在杂物箱门的壁部中设置易破部分,杂物箱门用于开闭杂物箱的开口。该壁部面向车辆乘员室。在壁部内侧安装气囊壳体,用于容纳气囊,气囊因充气流体而膨胀。使气囊壳体的前部作为压力承受部,用于经由膨胀的气囊承受充气流体的压力,从而获得朝向车辆后侧的反作用力,使易破部分被朝向车辆后侧膨胀的气囊撞破。使气囊穿过易破部分从杂物箱门向车辆后侧伸出。在壁部内侧设置用于加强杂物箱门的增强件,并将增强件固定于杂物箱门中除易破部分之外的其他部分,以及,将气囊壳体连接于增强件。
[0010]根据上述结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基本操作如下。如果向气囊供给充气流体,气囊开始膨胀。此时,由于气囊壳体的前部作为压力承受部,朝向车辆前侧的充气流体的压力经由气囊被前部承受。对应于这种承受作用,获得朝向车辆后侧的反作用力。在气囊中,除朝向车辆后侧的充气流体的压力之外,反作用力也发挥作用。气囊向车辆后侧膨胀,推压杂物箱门朝向乘员室的壁部,并在易破部分处撞破壁部。气囊穿过断开的易破部分从杂物箱门向车辆后侧伸出。气囊置于就座于座椅上的乘员膝部与杂物箱门之间,限制膝部,并减小施加于膝部的冲击。
[0011]如果气囊壳体的刚性不够高,朝向车辆前侧的充气流体的压力使气囊壳体变形,因此,气囊壳体不能充分起到压力承受部的作用,并且不能充分获得朝向车辆后侧的反作用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合成株式会社,未经丰田合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682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输送装置
- 下一篇:压动控制机构和包括该机构的车辆座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