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直接缩聚制备高分子量聚乳酸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61303.6 | 申请日: | 2008-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0272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8 |
发明(设计)人: | 康宁;李建忠;刘育红;宫瑞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8G63/78 | 分类号: | C08G63/78;C08G63/68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71山东省青岛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接 缩聚 制备 分子量 乳酸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接缩聚制备高分子量聚乳酸的方法。
技术背景:
聚烯烃等普通塑料的难降解性和对石油资源的依赖性已经危害到人类自身,生产实用性和经济性兼具的生物降解塑料已经成为高分子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聚乳酸等聚酯类高分子材料是代表性的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它们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中缓释、控释和靶向等药物制剂,并有望部分取代聚烯烃等通用塑料。聚乳酸单体来源丰富、廉价而且是非石油资源;其最终降解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对人体无害,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一种重要的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现已成为生物降解医用材料领域中最受重视的材料之一。
制备聚乳酸主要有两种方法,分别为丙交酯开环聚合和乳酸直接缩聚。
丙交酯开环聚合能够得到分子量较高的聚乳酸,其存在的主要不足是:成本太高,限制了聚乳酸的工业化生产。
直接缩聚得到的聚乳酸相对分子量较低、分子量分布过宽,所得聚乳酸的机械性能很差,限制了聚乳酸的应用。专利CN 1563138A采用两种扩链剂,通过两步扩链的方法,利用本体聚合获得了高分子量的聚乳酸,但其聚合先经预聚合后,采用两步扩链的方法,增加了生产成本。
通过乳酸直接缩聚制备聚乳酸相对成本较低,产物纯净,可使得聚乳酸作为一种通用塑料得到广泛应用,故通过直接缩聚制备高分子量的聚乳酸有着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于提出一种直接缩聚制备高分子量聚乳酸的方法。
本发明提出的制备高分子量聚乳酸的方法如下:
1.原料乳酸的脱水
采用共沸溶剂脱水工艺,在惰性气体存在下脱水,脱水温度为60-170℃;所使用的惰性气体为氮气或氩气。脱水溶剂为苯、甲苯或二甲苯,脱水过程采用减压、磁力剧烈搅拌的方法,提高脱水效率。
2.原位共缩聚
以脱水工艺处理的乳酸为原料,加入第二共聚单体,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原位缩聚制备羟基封端聚乳酸;缩聚过程中,采用惰性气体保护,缩聚温度为60-180℃,真空度为0.05-100mmHg;惰性气体的循环作用,可以加快聚合反应,同时除掉聚合体系中的水,并降低副反应。
共聚单体为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能够与羧基发生反应官能团的物质,包括二元醇为乙二醇、丙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2,3-戊二醇、新戊二醇、己二醇、1,10-癸二醇;多元醇为丙三醇、山梨醇、季戊四醇;二元胺有联苯胺、对苯胺、1,3-丙二胺、1,4-丁二胺、己二胺、1,10-癸二胺、3,4-二氨基甲苯;多元胺为联苯四胺、三聚氰胺;环氧化合物类物质为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环氧二环戊基缩水甘油醚。
所使用催化剂包括:金属为铝、钛、锡、镍,金属盐为氯化亚锡、辛酸亚锡、氯化镍、二乙基锌、钛酸四丁酯、钛酸四异丁酯、乙酸镍、乙酸钴、乙酸锡、乙酸锰,金属氧化物为二氧化钛、二氧化锆、氧化锌、氧化镁、氧化铝,以及锡类催化剂与质子酸按不同配比混和的复合催化剂之(中的)一种。复合催化剂中锡类催化剂包括氯化亚锡、辛酸亚锡、硫酸亚锡、乙酸锡,质子酸为对甲苯磺酸、邻甲苯磺酸、硫酸、磷酸。
3.扩链
以羟基封端聚乳酸为原料,加入两个或多个与羟基反应的官能团的扩链剂,反应时间为4-24小时,扩链剂用量为聚乳酸质量的0.1-10wt%,反应温度为80-180℃。扩链剂为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能够与羟基发生反应官能团的化合物,包括二元酸、多元酸、二元酸酐、多元酸酐、二异氰酸酯、多异氰酸酯之一种。
本发明扩链剂所用二元酸有乙二酸、丙二酸、己二酸、癸二酸、对苯二甲酸、间笨二甲酸、1,1’-联苯二甲酸、四氯邻苯二甲酸。
本发明扩链剂所采用多元酸有乙二胺四乙酸、3,4,3’,4’-二苯砜四甲酸。
本发明扩链剂所采用异氰酸酯有2,4-甲苯二异氰酸酯、2,6-甲苯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四亚甲基二异氰酸酯、萘二异氰酸酯或赖氨酸二异氰酸酯。
本发明扩链剂所采用酸酐类物质为顺丁烯二酸酐、均苯四甲酸二酐、偏苯三甲酸酐、1,2,4-苯三甲酸酐、4-氨基-3-磺基-1,8-萘酐、二苯醚四酸二酐。
具体措施: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未经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6130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路板及其生产方法
- 下一篇:电感耦合线圈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