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表面功能化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54007.3 | 申请日: | 2008-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74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张会旗;祖佰祎;张莹;潘国庆;郭先芝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F226/06 | 分类号: | C08F226/06;C08F220/28;C08F220/56;C08F226/10;C08F222/14;C08F212/36;C08F222/38;C08F2/14;C08F4/10;C08F4/26;C08J9/26;B01J20/26;B01J20/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71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表面 功能 分子 印迹 聚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表面功能化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其特征是粒径在1~5微米、粒径分布较窄,表面 带有各种卤代烷基活性功能基团;
所述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是在模板分子存在下,由单烯类功能单体与多烯类交联单体共聚 得到的聚合物微球(交联度>60%);所述的模板分子是双酚A、2,4-氯苯氧乙酸(2,4-D)、 茶碱、咖啡因、氟哌酸、雌二醇或心得安;所述的单烯类功能单体为4-乙烯吡啶、2-乙烯 吡啶、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丙烯酰胺或N-乙烯基吡咯烷酮;所述的双烯类交联单体 是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GDMA)、三甲基丙烯酸三羟甲基丙酯(TRIM)、二乙烯苯 (DVB)或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模板分子、功能单体、交联剂、致孔溶剂与聚合引发体系混匀,通氩气或氮气5~60 分钟除氧;将反应器置于50~100℃油浴中反应6~48小时,超声分散5~20分钟,过滤得 到含有模板分子的聚合物微球;
2)将含有模板分子的聚合物微球用乙酸/甲醇的混合液(体积比为9/1~7/3)索氏抽提24~72 小时,再用甲醇或乙腈索氏抽提12~48小时,直至没有模板分子洗出为止;然后于20~60℃ 真空干燥至恒重,即得到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3)通过改变功能单体、交联单体、模板分子以及致孔溶剂的种类和用量,制备一系列对 不同模板分子具有分子识别功能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4)通过改变聚合引发体系的种类,制备一系列表面具有不同卤代烷基活性功能基团的分 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板分子、单 烯类功能单体、多烯类交联单体、聚合引发体系和致孔溶剂的用量如下:
1)致孔溶剂在反应体系中的体积分数>95%;
2)模板分子、功能单体、交联单体的摩尔比为1~2∶1~8∶3~40;
3)引发剂量与体系内加入的功能单体和交联单体中双键总量的摩尔比为1∶30~80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合引发体系 是正相或反相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引发体系:
1)正相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引发体系的组成为:烷基卤化物(包括卤代烷烃、苄基卤化 物、α-卤代酯、α-卤代腈或α-卤代酮)/低价态过渡金属[Cu(I)、Fe(II)、Ru(II)或Ni(II)]/ 配体[2,2′-联吡啶、4,4′-二烷基2,2′-联吡啶、五甲基二乙基三胺(PMDETA)、三[2-(二 甲氨基)乙基]胺(Me6TREN)或N-烷基2-吡啶基席夫碱]=1~5∶1~5∶2~15;
2)反相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引发体系的组成为:普通自由基聚合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 过氧化苯甲酰等)/高价态过渡金属[Cu(II)、Fe(III)、Ru(III)或Ni(III)]/配体[2,2′-联 吡啶、4,4′-二烷基2,2′-联吡啶、五甲基二乙基三胺(PMDETA)、三[2-(二甲氨基)乙 基]胺(Me6TREN)或N-烷基2-吡啶基席夫碱]=1~5∶1~5∶2~15。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用的溶剂为乙腈、甲 醇、甲醇/水、乙腈/甲苯或氯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开大学,未经南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54007.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梯再生电能利用系统
- 下一篇:充气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