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学膜片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145870.2 | 申请日: | 2008-08-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47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0 |
| 发明(设计)人: | 张裕伟;李开新;谢承祐 | 申请(专利权)人: | 颖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2B5/02 | 分类号: | G02B5/02;G02B1/04;G02F1/13357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梁 挥;张燕华 |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 膜片 结构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膜片结构及其制造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通过不同立体结构及扩散微粒的设置,形成出不同构造与形状的光学膜片结构及其制造方法,以改变光行进路径,并可由在立体结构的表面添加扩散微粒,利用其扩散效果,避免光学膜片结构生产缺陷,有效提高生产良率。
背景技术
随着数字电视的发展,近几年在显示器领域的竞争中,液晶显示器持续地受到消费者与业者的重视,在产品的销售量上也持续保持在高成长率。其中,液晶显示器的成像方式,利用电场的开关而驱动并显示出高质量的画面,而液晶面板本身并不会发出光线,必须由背光模块来提供显示器光源。
一般而言,应用在大尺寸的液晶显示器为一直下式光源,直下式光源可由灯管的增加,与扩散组件的设计来达到高亮度与均匀光源的要求。为了达到高亮度的要求,直下式背光模块必须使用“菱镜片”,作为将光线集中收敛的重要构件。所谓的菱镜片,主要的功能是用于改变光线的行进路径,通过表面的三角结构,使其光线往法线方向集中,为此来达到提高中间方向亮度。
然而,虽然早期的菱镜片的聚光效果符合要求,但由于使用UV硬化工艺,必须由光学成形胶将模具上的形状转写成形在基材上(PET),其成形的立体结构的角度为70至130度之间,为了避免立体结构直接接触到高硬度的表面(如液晶面板)而产生刮伤,必须在菱镜片上方置放一片扩散膜来防止菱镜片上结构刮伤。再者,菱镜片的制造方法使用光学胶将模具上的形状转写成形在基材上,必须经过上胶、压合、硬化成形、离型等作业程序,但在离型的过程中,容易因操作的不当,造成外观的缺陷,故制造方法不但较繁杂,同时生产过程困难,造成良率不高。
另外,由于基材跟成形胶间收缩率的不同,将造成菱镜片在可靠度测试中,产生翘曲的现象,影响测试结果。现有菱镜片的结构中,必须使用紫外线硬化涂料成形于基材上,常造成刮伤、离型不佳造成缺陷,其工艺复杂而生产良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光学膜片结构及其制造方法。通过不同结构的设计,可以形成多种不同构造的光学膜片结构,使得光线通过膜片结构所产生的折射或反射来改变光线前进的路径,达到光线重新配置的效果。同时,也因为扩散微粒的设置,使射入该膜片结构的入射光线可均匀分布,以避免光学膜片结构生产的缺陷,达到提高生产良率的效果。以提供高均匀性的光学膜片结构,并可避免结构环境变化产生结构翘曲。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膜片结构,其特征在于,由一共押出工艺所形成,该光学膜片结构包括:一基材层、一第一透光层及一第二透光层。基材层具有一出光面及一相反该出光面的入光面。第一透光层设于该基材层的出光面上,且第一透光层的表面形成一导光微结构。第二透光层设于该基材层的入光面上。其中,基材层、第一透光层及第二透光层的其中至少一层添加多个扩散微粒。
本发明另外提供一种光学膜片结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包括:首先,提供一主基材、一第一透光材料及一第二透光材料。其次,选择性地在主基材、第一透光材料及第二透光材料的其中至少一层由单轴或双轴押出机于融熔状态下添加多颗扩散微粒进行混练。最后,由共押出的工艺,分别将第一、第二透光材料压合于主基材的正、反面,并且在第一透光材料的表面由压出成形滚轮形成出一导光微结构。
再者,因在冷阴极管(CCFL)长时间照射下,会有逐渐黄化而导致面板的色温及色差的问题产生。故可在主基材层、第一透光层、第二透光层进一步添加紫外线吸收剂,其紫外线吸收剂的吸收范围为280nm至380nm之间,而可避免光学膜片产生黄化。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光学膜片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光学膜片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光学膜片结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光学膜片结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光学膜片结构的制造方法的流程方块图;
图6为本发明光学膜片结构的挤压成型作业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光学膜片结构的滚轮滚压作业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基材层
11出光面 12入光面
2第一透光层
21导光微结构 210锥状结构
3第二透光层
4扩散微粒
5主基材
51正面 52反面
6第一透光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颖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颖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458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LCD微型投影仪
- 下一篇:一种闪烁晶体阵列探测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