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从食品中提取酱泥的方法以及用于实施该方法的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144103.X | 申请日: | 2008-07-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6156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1 |
| 发明(设计)人: | A·拉扎里;M·戈奇;R·卡泰利;S·罗梅伊 | 申请(专利权)人: | CFT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23L1/28 | 分类号: | A23L1/28;A23L1/212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寇英杰 |
| 地址: | 意大利*** | 国省代码: | 意大利;IT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食品 提取 方法 以及 实施 设备 | ||
1.一种用于从食品中提取酱泥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捣碎食品; 使废物与产品分离;在精炼腔室(40)的内部精炼该捣碎的产品,直 到获得酱泥;加热酱泥以便灭活其中包含的酶,并防止酱泥变坏,加 热酱泥的步骤在通过精炼已捣碎产品的步骤而获得酱泥后立即进行, 并立即使酱泥自身的温度有较大升高,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方 法包括将在加热步骤中产生的蒸气传送给精炼腔室(40)的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从食品中提取酱泥的方法,其特征 在于,加热酱泥的步骤包括以下子步骤:将出口中的酱泥从精炼腔室 (40)直接引入到再循环回路(31)中;使酱泥通过再循环回路(31) 运动;通过沿该再循环回路布置的加热器(30)将热量传递给通过再 循环回路(31)运动的酱泥;从再循环回路(31)中提取酱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从食品中提取酱泥的方法,其特征 在于:在将出口中的酱泥从精炼腔室(40)直接引入到再循环回路(31) 的步骤中,酱泥从精炼腔室(40)进入再循环回路(31)的运动通过 重力来进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从食品中提取酱泥的方法,其特征 在于:通过再循环回路(31)运动的酱泥的流量是通过精炼腔室(40) 引入回路中的酱泥流量的至少5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从食品中提取酱泥的方法,其特征 在于:加热酱泥的步骤还包括以下子步骤,即获得通过再循环回路(31) 运动的酱泥的温度水平,并通过执行从再循环回路(31)提取酱泥的 子步骤来逆向地控制该温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从食品中提取酱泥的方法,其特征 在于:捣碎食品的步骤在精炼腔室(40)的内部进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从食品中提取酱泥的方法,其特征 在于:它包括将至少补充惰性流体引入到精炼腔室(40)内部的步骤, 在精炼腔室(40)内部的补充惰性流体混合物和在加热酱泥的步骤中 产生的蒸气的混合物的压力保持为高于外部大气压力的水平。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从食品中提取酱泥的方法,其特征 在于:引入的补充惰性流体也是水蒸汽。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用于从食品中提取酱泥的方法,其 特征在于:它包括通过第一旋转扇区阀(47)将食品引入到精炼腔室 (40)的内部的步骤。
10.一种用于从食品中提取酱泥的设备,包括精炼站(4)和蒸煮 站(3),该蒸煮站相对于精炼站(4)布置在下游,该精炼站(4)包 括精炼腔室(40)和布置在该腔室内部的精炼器(44),精炼腔室(40) 包括用于酱泥的出口(49),该出口与蒸煮站(3)直接流体连通,蒸 煮站(3)包括再循环回路(31)、沿该回路(31)布置的加热器(30) 和用于使得酱泥沿再循环回路(31)运动的装置,所述设备的特征在 于,所述用于酱泥的出口(49)开口于再循环回路(31)的正上方。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从食品中提取酱泥的设备,其特 征在于:它包括:出口导管(33),该出口导管与再循环回路(31)流 体连通;第二流量阀(34),该第二流量阀(34)沿出口导管(33)布 置;以及恒温器,该恒温器预先布置成获得再循环回路(31)中的酱 泥的温度水平,并用于逆向地控制第二流量阀(34)。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从食品中提取酱泥的设备,其特 征在于:加热器(30)是管簇换热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从食品中提取酱泥的设备,其特 征在于:加热器(30)是直接蒸气注入式换热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用于从食品中提取酱泥的设备, 其特征在于:用于使酱泥沿再循环回路(31)运动的装置包括正排量 凸轮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CFT有限公司,未经CFT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44103.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