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图形转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12514.0 | 申请日: | 2008-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730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25 |
发明(设计)人: | 刘畅;崔彰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3F7/26 | 分类号: | G03F7/26;G03F7/36;G03F7/20;G03F7/38;H01L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 丽 |
地址: | 100176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图形 转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制造工艺,尤其涉及图形转移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集成度,降低制造成本,半导体器件的关键尺寸不断变小,芯 片单位面积内的半导体器件数量不断增加。在半导体器件关键尺寸减小的同 时,半导体器件图形也不断地细微化。然而,细微图形和细微节距的形成越 发困难起来,为了形成细微图形,引入了在膜层上将光掩膜版上图形进行双 重曝光工艺。
《半导体制造》2007年8月刊文章“叠加图形浸没式光刻技术应用于32nm 半节距的前景展望”公开了现有用双重曝光工艺制作半导体器件的方法。参 考图1至图5,在图1中,在包含驱动电路等结构的半导体基底101上形成第一 掩膜层102,其中,第一掩膜层102的材料可以为多晶硅或氮氧化硅等,作用 为在后续刻蚀过程中保护半导体基底101免受刻蚀气体的影响;形成第一掩膜 层102的方法为化学气相沉积法或物理气相沉积法等。然后,在第一掩膜层102 上用化学气相沉积法或物理气相沉积法等方法形成第二掩膜层103,第二掩膜 层103的材料可以是氮化硅等,作用为用以后续刻蚀过程中保护第一掩膜层 102的完整。在第二掩膜层103上形成第一抗反射层104,用以后续曝光工艺中 保护下面的膜层免受光的影响,形成第一抗反射层104的方法可以是旋涂法。 并在第一抗反射层104上旋涂第一光刻胶层105。
如图2所示,将光掩模版10及带有各膜层的半导体基底100放入光刻装置 中,将光掩模版10上的掩模版图形12通过光刻技术转移至第一光刻胶层105 上,形成图形与半导体器件图形12相对应的图形化第一光刻胶层105a。以图 形化第一光刻胶层105a为掩膜,用湿法刻蚀第一抗反射层104和第二掩膜层 103至露出第一掩膜层102,形成与图形化第一光刻胶层105a相对应的图形化 第二掩膜层103a及图形化第一抗反射层104a。
如图3所示,用灰化法去除图形化第一光刻胶层105a;在图形化第一抗反 射层104a和第一掩膜层102上形成第二抗反射层107,所述形成方法包括旋涂 法;用旋涂法在第二抗反射层107上形成第二光刻胶层(图未示),且将第二 光刻胶层填充满图形化第二掩膜层103a上的开口106,经过甩干后,第二光刻 胶层表面平整;将带有各膜层的半导体基底100相对于光掩模版10进行移动, 移动的距离为使图形化第二掩膜层103a上的第一半导体器件图形与后续在第 一掩膜层102上形成的第二半导体器件图形之间的节距为目标节距所需的尺 寸;将光掩模版10上的掩模版图形12通过光刻技术转移至第二光刻胶层上, 形成具有第二半导体器件图形的第二光刻胶层108a。
如图4所示,以具有第二半导体器件图形的第二光刻胶层108a为掩膜,用 湿法刻蚀法,刻蚀第二抗反射层107至露出第一掩膜层102和具有第一半导体 器件图形的第一抗反射层104a,形成目标半导体器件图形。
以具有第二半导体器件图形的第二光刻胶层108a和具有第一半导体器件 图形的第一抗反射层104a为掩膜,用湿法刻蚀第一掩膜102层至露出半导体基 底101,形成具有目标半导体器件图形的第一掩膜层102a,并去除具有第二半 导体器件图形的第二光刻胶层108a和具有第一半导体器件图形的第一抗反射 层104a,刻蚀后的半导体基底101和具有目标半导体器件图形的第一掩膜层 102a的截面结构如图5所示。
上述现有技术在具有第一半导体器件图形的第一抗反射层104a和第一掩 膜层102上旋涂形成第二抗反射层107时,由于具有第一半导体器件图形的第 一抗反射层104a覆盖有具有第一半导体器件图形的第二掩膜层103a,导致在涂 布第二抗反射层107时,第二抗反射层107在具有第一半导体器件图形的第二 掩膜层103a的沟槽106内不能均匀平整地涂布,所以,在对第二光刻胶层进行 曝光时,由于第二抗反射层107的不均匀导致光刻胶接受的光能量不一致,容 易使光刻胶形成的图形结构不稳定,发生坍塌。
另外,第二抗反射层107容易在曝光时产生驻波效应,使得曝光后形成的 光刻胶图形结构侧壁陡度较差,不利于刻蚀的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未经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125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