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硫、高金属渣油的加氢处理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101122.4 | 申请日: | 2008-0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1960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2 |
| 发明(设计)人: | 刘涛;牛传峰;杨清河;戴立顺;胡大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10G45/04 | 分类号: | C10G45/04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景朝;庞立志 |
| 地址: | 10002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 渣油 加氢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用一种在存在氢的情况下处理烃油的方法,更具体地说, 是一种高硫、高金属含量渣油加氢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原油进口量逐年快速增加, 在进口原油中高硫、高金属的中东原油占很大比例。因此高硫、高金属渣 油的加工和充分利用正成为当今的主要课题。
在渣油轻质化的各种方法中,将渣油先进行加氢处理,加氢尾油再进 行催化裂化加工是一种很好的工艺。渣油经加氢处理脱除金属、硫、氮等 杂质后,提高了氢含量,可作为优质的重油催化裂化原料,将渣油进行完 全转化。因此现在将渣油加氢尾油直接作为重油催化裂化原料的工艺得到 越来越普遍的应用。但在该组合工艺中,催化裂化重循环油是循环至催化 裂化装置中进一步加工。由于重循环油含多环芳烃,因而轻油收率低,生 焦量大,增加了再生器负荷,降低了重油催化裂化装置的处理量及经济效 益。另外重循环油的硫含量较高,约比加氢尾油高出一倍,重循环油循环 也使得产品硫含量上升。
目前世界上渣油加氢工艺主要有四种类型,即固定床、沸腾床、移动 床和悬浮床。其中沸腾床、移动床和悬浮床的投资较高,操作难度大。固 定床工艺因操作安全性较其它加氢工艺好,技术成熟,因而发展较快。但 在固定床渣油加氢过程中,如果原料中的金属杂质含量过高,由于金属的 沉积,催化剂床层会逐渐堵塞,压力降快速升高,使装置频繁停工并更换 催化剂。
CN 1119397C公开了一种渣油加氢处理—催化裂化组合工艺方法,是 渣油和澄清油一起进入渣油加氢处理装置,在氢气和加氢催化剂存在下进 行加氢反应;反应所得的加氢渣油进入催化裂化装置,在裂化催化剂存在 下进行裂化反应,重循环油在催化裂化装置内部进行循环;反应所得的油 浆经分离器分离得到澄清油,返回至加氢装置。由于油浆全馏分进入渣油 加氢处理装置,油浆中的易生焦物将会增加加氢催化剂的积炭,降低了加 氢催化剂的活性和操作周期,而且因未加氢的重循环油在催化裂化装置中 进一步加工将导致催化裂化装置生焦量增加。
CN 1165601C公开了一种渣油加氢处理与重油催化裂化联合的方法, 是渣油和油浆蒸出物、催化裂化重循环油、任选的馏分油一起进入加氢处 理装置,在氢气和加氢催化剂存在下进行加氢反应;反应所得的生成油蒸 出汽柴油后,加氢渣油与任选的减压瓦斯油一起进入催化裂化装置,在裂 化催化剂存在下进行裂化反应;反应所得重循环油进入渣油加氢装置,蒸 馏油浆得到蒸出物返回至加氢装置。该方法能将油浆和重循环油转化为轻 质油品,提高了汽油和柴油的收率。但该方法不能加工高金属含量的渣油, 或者是加工高金属含量的渣油时,操作周期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提供一种高硫、高金属渣油的加 氢处理方法,是一种能使渣油加氢处理和催化裂化更有效地组合并且实施 效果更好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为:
将渣油和催化裂化回炼油在氢气存在和加氢处理反应条件下,与渣油 加氢催化剂接触进行加氢处理反应,分离反应产物得到气体、加氢石脑油、 加氢柴油和加氢渣油,渣油加氢催化剂为至少两种催化剂的组合,即上流 式反应器催化剂和固定床加氢催化剂,并分别装填在上流式反应器和固定 床反应器中,所述上流式反应器催化剂和固定床加氢催化剂的装填比例为 30∶70~60∶40。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优选应用于渣油加氢和催化裂化的组合工艺中,具 体说明如下:
渣油和催化裂化回炼油一起依次进入渣油加氢装置的上流式反应器和 固定床反应器中,在氢气和渣油加氢催化剂存在下进行加氢处理反应,分 离反应产物得到气体、加氢石脑油、加氢柴油和加氢渣油。加氢渣油与任 选的常规催化裂化原料油一起进入催化裂化装置,在裂化催化剂存在下进 行裂化反应,分离反应产物得到干气、液化气、催化裂化汽油、催化裂化 柴油、催化裂化重循环油和催化裂化油浆。
(1)渣油加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0112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