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强度渗碳高频淬火零件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88811.6 | 申请日: | 2008-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8515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15 |
发明(设计)人: | 大林巧治;桑原正树;松川太郎;江藤裕;水野孝树;森田敏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22C38/58 | 分类号: | C22C38/58;C22C38/42;C22C38/44;C21D1/18;C23C8/2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蒋亭;苗堃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强度 渗碳 高频 淬火 零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作为钢的表面硬化处理方法,涉及并用渗碳和高频淬火的机械零件。
背景技术
在以钢为材料制造要求高表面硬度的机械零件,例如齿轮时,作为表面硬化处理的方法,渗碳和高频淬火是代表性的方法。渗碳是使零件表面的碳浓度增加的操作,其结果是可以得到高强度,但是由于渗碳之后的淬火使零件的内部也被马丁体化,因而存在残留变形大的问题。另一方面,高频淬火是不使零件内部组织发生变化,而仅使表面硬化的处理,因此有变形小的优点,但从制造性角度考虑,可达到的表面碳浓度是有限度的,不能期待很高的强度。
以前就尝试着结合渗碳和高频淬火方法,欲实现二者优点并存的表面处理。作为其中方法之一,已公开了如下技术,即,在特定碳势能条件下实施渗碳淬火处理,得到表层碳浓度和芯部碳浓度之差在一定值以上的渗碳产品,对于此渗碳产品,进行使渗碳时的全硬化层深度的0.3~1.5倍达到奥氏体化的高频淬火(专利文献1)。根据公开的技术,可以将决定渗碳产品的疲劳强度的旧奥氏体结晶粒度,以JIS粒度编号计,晶粒细化到10号以上。
也有如下的提案,即,将特定的合金组成的表面硬化钢经过渗碳淬火之后,在400~600℃进行退火处理后施以高频淬火,使因退火而软化的渗碳层的硬度得到恢复(专利文献2)。采用此方法制造的产品,充分确保了抗拉强度、冲击强度、渗碳层硬度等渗碳产品通常要求的很多特性,而且具备优异的耐延迟破坏性。
为了改善零件的疲劳强度、冲击强度,有必要将结晶粒度细微化,对于表面硬化的零件为实现结晶粒度细微化,提出了进行第二次淬火工序的热处理方法,即,继渗碳渗氮淬火后,使钢的温度升温到奥氏体区域而淬火(专利文献3)。据此方法,通过渗碳渗氮淬火,含有碳和氮的钢从奥氏体变态成马丁体,然后通过第二次淬火,结晶粒度细微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4-36779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255733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0-18020
发明者的意图是,渗碳工序后不淬火而进行慢冷却,通过后续的高频淬火进行淬火,由此来避免渗碳淬火引起的变形的发生并且提高表面硬度。作为原料,如果使用常用于渗碳零件制造的JIS钢种SCR420、SCM420,则得不到所期望的强度。追究其原因可知,是由于渗碳生成的碳化物在高频淬火工序中没有溶入母体而残留,渗碳产品中的碳化物作为起因而使破坏进展。由于高频淬火的加热时间短,没有碳化物溶入的余地。为了避免这些,有必要降低碳浓度,但是由于表面的碳浓度和强度存在比例关系,因而如果降低碳浓度将导致强度下降。
作为渗碳方法,除了以往的气体渗碳,近年多数采用真空渗碳的方法。真空渗碳法和气体渗碳法相比,有如下等的优点,
(1)由于避免了渗碳时的晶界氧化,所以易得到高强度,
(2)由于高温操作容易,因而可以迅速渗碳,
(3)运营成本低廉,
购买其,并应用在各种齿轮、轴的制造中。但是,由于零件的位置导致碳浓度的差异大,尤其是边缘形状的部分容易形成高浓度,因而残留碳化物量也增加,由于存在这样的问题,与高频淬火的组合就更困难。由此,发明者想到,通过选择不易生成碳化物的合金组成,可不必期待高频淬火时的碳化物溶入的原理,确立了可以实现此意图的渗碳用钢的合金组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利用上述发明者的认识,在制造机械零件时并用渗碳和高频淬火来得到产品的技术,具体而言,通过渗碳后进行慢冷却来避免组织马丁体化,之后实施高频淬火,提供整体的变形小,并且表面强度高的机械零件。
本发明的机械零件是将具有合金组成的钢加工为零件形状,施以真空渗碳处理后进行慢冷却,之后通过高频淬火使表面硬化而成,上述合金组成以质量%计含有C:0.10~0.30%、Si:0.50~3.00%、Mn:0.30~3.00%、P:0.030%以下、S:0.030%以下、Cu:0.01~1.00%、Ni:0.01~3.00%、Cr:0.20~1.00%、Al:0.20%以下以及N:0.05%以下,剩余部分含有Fe以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并且满足下述条件:[Si%]+[Ni%]+[Cu%]-[Cr%]>0.50。该合金组成中渗碳时碳化物生成少,而且,慢冷却时产生的碳化物随着高频淬火时的再加热可容易使其溶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爱信艾达株式会社,未经爱信艾达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888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