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散热装置及其传热元件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88664.2 | 申请日: | 2008-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5612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发明(设计)人: | 林祺逢;游明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15/04 | 分类号: | F28D15/04;H05K7/20;H01L23/427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魏晓刚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散热 装置 及其 传热 元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散热装置及其传热元件,尤其指一种具有高结构强度的传热元件应用于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发展,电子元件单位面积上的晶体管数量越来越多,造成其使用时发热量的增加。而由于热管是一种简单却极有效的散热装置,因此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电子散热产品的需要上。其工作原理是借由工作介质流体气、液两相间相变化的潜热来传递能量。在蒸发段(vaporization section),工作流体借蒸发潜热自热源带走大量热能,其蒸汽充满原已抽真空的管内空间并在冷凝段(condensation section)凝结成液体并释放热能,而工作流体靠内部毛细结构(wick)提供的毛细力流回至蒸发段进行相变化的循环,持续而有效地将热能从热源传输至远处散出。
请参照图1,针对现今电子器材导热效能的需求,直立式热柱10需要更大面积的底座11做为热的传导面,并符合“轻、薄”的产品条件,但由于传导面积扩大,在底座11为同样厚度的条件下,底座11与热源F结合时的结构强度变弱,易产生变形D,若是要将底座11的厚度增厚,则又会降低热传导的效率。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具有足够结构强度以防止底座变形已成为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内环支撑的传热元件,以提供足够结构强度以避免传热元件变形。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出一种散热装置,包括多个散热鳍片与一传热元件。传热元件包括一本体,一毛细结构以及一内环,本体内部为一密闭容置空间,毛细结构则设置于本体的内表面,而内环则设置于密闭容置空间内,并分别与本体或毛细结构的上下部抵接,其内环还包括至少一开口。
透过上述内环的设置,本体与热源接触所施加的扣接力量,可透过与本体上下部顶抵的内环做支撑,避免本体与热源的接触面变形,如此便可将底部的厚度变薄,进一步提高传热效能。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传热元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传热元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剖面图。
图4为应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热管的一种散热装置。
图5为依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一种传热元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5的B-B剖面立体分解透视示意图。
图7为图5的B-B剖面立体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直立式热管 11、212:底座
20、40:传热元件 21:本体
211:外环 213、413:注入管
214:环形凹陷管 22:内环
221:开口 23、43:毛细结构
24:开放端 30:散热装置
31:散热鳍片 41:本体
411:上本体 412:下本体
D:变形 F:热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依本发明的散热装置及其传热元件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请同时参照图2与图3,一种传热元件20包括一本体21,本体21内部形成一密闭容置空间,一毛细结构23则是设置在本体21的内表面上成一连续结构或是分离的结构,而一具有开口221的内环22则设置于该密闭容置空间内,并与该本体21与毛细结构23的上下部位抵接,本体21还包括一外环211及一底座212,底座212上的毛细结构23更具有一环形凹陷231,以供内环22组装时及形成成品后定位之用,不至于偏移失去结构支撑效果。
而本体21内壁的毛细结构23为沟槽状、柱状、网状或以金属粉粒成型的多孔质结构,而制作方法可为烧结、粘着、填充及沉积所组成的族群其中之一或其结合的方法所形成,除毛细结构23外,密闭容置空间内更经由本体21的一注入管213充填一为无机化合物、纯水、醇类、酮类、液态金属、冷媒、有机化合物或其混合物的一的工作流体(图未显示),当底座212与热源接触时,工作流体会吸收热量因而蒸发,由于热源集中在底座212中心处,经蒸发的工作流体往上移动并透过内环22的开口221而溢散至内环22与外环211之间的空间,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可以与外环211接触后冷却,冷却成液相的工作流体再利用毛细结构23回流至底座212,如此反复运作达到降低热源温度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8866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催化涂层
- 下一篇:一种紫外光固化胶印油墨及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