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燃料车的燃料供给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85106.0 | 申请日: | 2008-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7069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24 |
发明(设计)人: | 高桥大作 | 申请(专利权)人: | 铃木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D19/06 | 分类号: | F02D1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商泰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毛燕生 |
地址: | 日本国静冈县滨松市***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料 供给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燃料车的燃料供给控制装置,特别是在内燃机具备,采用对两种或更多种的燃料随时切换而进行供给方式的燃料供给方法的燃料控制系统、和其使用的燃料供给控制装置、和算出特定的燃料供给量时的算出方法的双燃料车的燃料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车辆有,装载有汽油、轻油等的液体燃料和压缩天然气(CNG)、液化石油气(LPG)等的气体燃料的两种燃料进行切换使用的内燃机,也就是所谓的双燃料车。双燃料车的燃料控制装置为,对应于运转状况而向内燃机供给的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进行切换,可以通过使用液体燃料而达到排气中有害成分的降低,并且可以通过使用液体燃料得到高能量输出。
在以往的双燃料车的燃料控制装置中,曾有过将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都用同一个燃料喷射阀进行供给。
如【日本发明专利文献1】特开平7-34914号公报;【日本发明专利文献2】特开2004-124891号公报。
以往的双燃料车的燃料控制装置中,对于选定燃料喷射量的方法为,液体燃料(汽油)根据液体燃料供给控制手段所计算的喷射量而通过燃料喷射阀进行供给,气体燃料(天然气)是来自进气通路的进气压(负压)通过汽化器(carburet)选定燃料流量而进行供给。在气体燃料的汽化器中,难于对应今后越来越严格的排放限制,气体燃料的供给也对通过燃料喷射阀的严密地燃料流量控制的必要性要求提高。
但是,由于用液体燃料和用气体燃料是两种设计规定,用于算出燃料喷射量的燃料控制手段需要分别对用液体燃料和用气体燃料作出设定,随之出现了加大成本上升的问题。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由于在硬件、软件的两方面必须分别适应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故伴随超过推动用单一燃料的车辆的一倍以上的工作量。
这种情况下,如所述发明专利文献1、2所公开的,通过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两方使用同一燃料喷射阀进行供给的构造,可以回避硬件成本提高的因素,但是出现如下问题。
1)由于燃料不同则燃料要求的容量变为不同(在容积比上,气体∶液体=约600∶1)。
2)燃料供给压力变为不同(汽油∶天然气=约1∶3)。
将液体燃料的汽油与气体燃料的天然气进行混合而形成高压化时,需要增设高压用燃料泵。对天然气使用汽油的燃料喷射压力的情况下,发生1)的容积比的问题。
3)需要防止液体燃料从燃料喷射阀漏出的构造。
这种情况下,对于由金属制成的金属片构造会产生气密性的问题,可考虑用树脂做成片,但使用树脂片的时候会被汽油影响出现老化的问题。
另外,为了算出用液体燃料和用气体燃料的燃料喷射量而设定两种燃料供给控制手段,算出用液体燃料(一种燃料)的燃料喷射量、并在其基础上加算适当的用液体燃料(另一种燃料)的补正系数,则被认为采用了具备演算能力的燃料供给控制装置。而且,使用完成用液体燃料(一种燃料)的硬件并构建系统时,用于由用液体燃料的燃料供给控制手段不能得出包含各种补正的输出值,故作为一次单纯补正而采用在液体燃料用所算出的燃料喷射量的基础上适当加用气体燃料(另一种燃料)的补正系数的情况下,由于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的燃料特性在加减速时无法得到合适的喷射量,有可能在引擎熄火等的运转中带来障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具备有燃料切换使用的内燃机的双燃料车的燃料控制装置中,燃料供给路径及其控制系统对应于不同种燃料并列设置独立的燃料控制装置、并且构建与仅切换协调动作的冗长的系统相不同的燃料控制系统,充分活用燃料供给控制装置的各种演算功能并提高系统整体运转效率的使用,各种补正倾向不同的燃料之间按照燃料的类别分开级别(主/次),对平时驱动的主要控制手段和间歇驱动的次要控制手段进行协调驱动,以使引擎可以连续运转,另外,将用于该协调驱动的次要燃料使用时期限定于例如部分负荷行进等指定的行进状态的系统,还有,在分别对应于不同种燃料且具备独立的燃料供给路径的同时,使限制次要控制手段的功能紧凑化,燃料的切换的同时考虑到排气净化装置的保护的控制等。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铃木株式会社,未经铃木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8510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