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稀土永磁体矫顽力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79611.4 | 申请日: | 2008-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9934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05 |
发明(设计)人: | 杨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运城恒磁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1/053 | 分类号: | H01F1/053;H01F1/08;H01F7/02;H01F41/02 |
代理公司: | 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宝贤 |
地址: | 044200***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稀土 永磁体 矫顽力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稀土永磁体的制造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提高稀土永磁体矫顽力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提高稀土永磁体Hcj的元素的作用机理有四种:一是提高主相的各向异性,比如加入重稀土金属Dy、Tb等;二是有利于细化主相的粒度,提高有效边界数量,通常是在合金熔炼的过程中加入AL、Ga、Nb、Cu、Zr等;三是具有利于边界钉扎作用和减少烧结主相晶体长大的可能性的金属氧化物,主相的边界钉扎比如在合金粉末中加入DyO、TbO等,四是在合金粉末中加入特种金属粉末,使有益于提高矫顽力的金属元素分布在主相的周边,进一步优化主相的边界成分组成。
根据上述机理,在稀土永磁材料的制造中提高稀土永磁材料Hcj的常规方法是成分上使用重稀土金属Dy、Tb和其他能细化晶粒度的金属元素AL、Ga、Nb、Cu、Mo、W、Ti、Cr等,在制粉工艺上尽可能的细化合金粉末的粒度;还有在合金粉末中添加稀土氧化物和其他氧化物,典型的有Dy2O3,常用的还有Tb的氧化物,也有用其他氧化稀土。这些方法均是在合金粉末熔炼的过程中加入上述元素,并且这些元素价格昂贵,致使所生产的永磁材料价格较高,缺乏竞争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成本较低、效果比较显著的提高稀土永磁体矫顽力的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提高稀土永磁体矫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制造稀土永磁体的工艺中在制备好的合金粉末里,加入氧化铝粉末,并充分混合,然后取向成型、烧结。本发明技术方案是基于对上述第三种提高矫顽力机理的认识作出的。
上述提高稀土永磁体矫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铝粉末经过500℃以上的温度进行脱水处理,原因是氧化铝或多或少都含有一定比例的结晶水。
上述提高稀土永磁体矫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铝粉末的加入比例是制备好的合金粉末重量的0.3%或0.6~0.9%。
上述提高稀土永磁体矫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铝粉末是采用球磨罐三次制粉制成的,粒度为1.5~20微米,第一次制粉破碎之后松散膨胀,将第一次制备完的氧化铝粉末分成2~3份再次用同样大小的罐制粉,第三次是将第二次制备的氧化铝粉末再次同第二次的方式制粉。由于合金粉末的微观尺寸一般在3~5微米之间,因此作为一种起边界钉扎作用的物质,其微观尺寸越小越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由于本发明是在制备好的合金粉末中加入氧化铝粉末,其它工艺不变,而且氧化铝价格较低,所以本发明工艺简单,成本较低。
2、本发明的系列试验证实,氧化铝粉末加入在0.3%左右时,矫顽力提高2000~3000KOe,产品剩磁降低150~300Gs。当添加比例大于2%时产品剩磁降低太大,失去意义。因此,本发明效果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组1
钢锭合金成分:
Nd:28.8%;Dy:2.5%;Fe:67.1%;AL:0.5%;Cu:0.1%;B:1%。
制粉:氢破碎之后气流磨制粉,制粉粒度4.1微米。
制备好的合金粉分别按0.3~0.9%加入制备好的氧化铝粉末,然后混料4小时。试验粉重量每批8~15公斤。
没有加氧化铝的、加入三个不同比例的样品合金粉,在同一台电磁取向成型压机取向成型42*42*37.5规格的样品,样品数量每种12块以上,分别在成型的样品之上刻画样品编号,然后等静压,同一台烧结炉烧结,样品分组,进行一、二级回火温度,回火温度在480、500、520、540、560,每种两块样品。
样品的性能测试:每种样品按照刻画的试验编号分别磨到规定尺 寸,分别测试。结果见下表:
从表中可见,Hcj(矫顽力)最大增加值在3.26KOe。
实施例组2、组3
合金成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运城恒磁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运城恒磁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7961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