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祸人员安全保护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74132.3 | 申请日: | 2008-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1904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2 |
发明(设计)人: | 贺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贺杰 |
主分类号: | B60N2/427 | 分类号: | B60N2/427;B60T7/12;B60K28/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701***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祸 人员 安全 保护装置 | ||
1.一种车祸发生时人员保护装置,是由车辆前排座椅后移系统、自动刹车系统、自动熄火系统、控制电路系统(B)、碰撞程度检测系统(A)和连接导线(C)组成,车辆前排座椅后移系统是由惯性动能重物块(1)、推进机构(2)、缓冲吸能机构(3)、导轨(4)、变向变速机构、可后移座椅(7)、座椅导轨(8)、带凹槽定件(J)、底盘固定件(G1)和车架固定件(G2)组成,自动刹车系统由高压气压源(E)、第一电磁气压阀(F1)、第一气压推进柱(H1)、联动连杆(D)、刹车踏板(9)、现有刹车机构(10)、第一气压连接管(Z)和第二气压连接管(Z)组成,自动熄火系统由高压气压源(E)、第二电磁气压阀(F2)、第二气压推进柱(H2)、现有熄火机构(I)、第三气压连接管(Z)和第四气压连接管(Z)组成,控制电路系统(B)由电源(BE)、中间继电器(BMK)、自锁控制管(BT)、限流启动电阻(BR)、输入连接线(C1)、输出连接线(C2)和接地组成,其特征在于:在固定在底盘固定件(G1)的导轨(4)上依次装配缓冲吸能机构(3)、惯性动能重物块(1)和推进机构(2),缓冲吸能机构(3)和惯性动能重物块(1)之间留有移动距离,惯性动能重物块(1)和推进机构(2)紧靠在一起,惯性动能重物块(1)与变向变速机构的绳索(5)的一端连接,绳索(5)另一端通过转动滑轮(6)与可后移座椅(7)连接,可后移座椅(7)安装在固定在车架固定件(G2)的座椅导轨(8)上,惯性动能重物块(1)中带有电磁控制锁(1S)的锁舌卡在固定于底盘固定件(G1)上的第一带凹槽定件(J)的第一凹槽中,可后移座椅(7)中带有电磁控制锁(7S)的锁舌卡在固定于车架固定件(G2)上的第二带凹槽定件(J)的第二凹槽中,构成车辆前排座椅后移系统,高压气压源(E)通过第一气压连接管(Z)与第一电磁气压阀(F1)连接,第一电磁气压阀(F1)通过第二气压连接管(Z)与第一气压推进柱(H1)连接,第一气压推进柱(H1)通过联动连杆(D)与刹车踏板(9)连接,刹车踏板(9)与现有刹车机构(10)保持现有技术状态,构成自动刹车系统,高压气压源(E)通过第三气压连接管(Z)与第二电磁气压阀(F2)连接,第二电磁气压阀(F2)通过第四气压连接管(Z)与第二气压推进柱(H2)连接,第二气压推进柱 (H2)的连杆(H23)与现有熄火机构(I)连接,现有熄火机构(I)保持现有技术状态,构成自动熄火系统,中间继电器(BMK)的线圈部分和自锁控制管(BT)串联后与电源(BE)并联,中间继电器(BMK)的常开触头一端连接电源(BE)正极,另一端引出输出连接线(C2)即第二连接导线(C),限流启动电阻(BR)一端连接自锁控制管(BT)的控制端,另一端引出输入连接线(C1)即第一连接导线(C),电源负极接地,构成控制电路系统(B),多个行程开关(A1、A2、A3…)的常开触头并联后引出第一连接导线(C),并安装在车辆底盘(G1)的前横梁(G12)的前方或其他合理位置,构成碰撞程度检测系统(A),碰撞程度检测系统(A)通过第一连接导线(C)与控制电路系统(B)的限流启动电阻(BR)串联连接,车辆前排座椅后移系统的惯性重物块(1)中电磁控制锁的电磁线圈包(1S3)、可后移座椅(7)中的电磁控制锁的电磁线圈包(7S3)、自动刹车系统中电磁气压阀的电磁线圈(F1)、自动熄火系统中电磁气压阀的电磁线圈(F2)和自动熄火系统中继电器(MK1)的线圈包并联后通过第二连接导线(C)与控制电路系统(B)的中间继电器(BMK)串联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贺杰,未经贺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74132.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特种阻燃雪尼尔纱生产工艺及雪尼尔纺纱机
- 下一篇:沉降式水土保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