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ZnO:Bi光电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810073409.0 申请日: 2008-01-07
公开(公告)号: CN101280414A 公开(公告)日: 2008-10-08
发明(设计)人: 江民红;刘心宇 申请(专利权)人: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主分类号: C23C14/08 分类号: C23C14/08;C23C14/35;H01B5/14;G02B1/10
代理公司: 桂林市华杰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孙伊滨
地址: 541004广西壮族自*** 国省代码: 广西;45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zno bi 光电 薄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电子材料,具体是ZnO:Bi光电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ZnO基半导体光电薄膜作为一种对可见光透明度高,导电性能好,同时还具有压电和气敏等特性的功能薄膜材料,因其具有原料丰富、价廉无毒、在等离子体中性能稳定以及能隙宽等一系列优点,具有取代昂贵稀有、部分性能指标偏低的、有毒的、掺锡的氧化铟薄膜(In2O3:Sn,简称ITO)等光电薄膜的极大潜力,可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电池、显示器,激光器、电磁屏蔽,抗静电涂层、压电器件及气敏组件等领域。

近年来,为了提高ZnO光电薄膜的综合性能,常对ZnO进行不同元素掺杂改性。目前,掺Al、Ga、稀土等元素或多元共掺的ZnO薄膜已经被采用各种工艺方法制备出来了,如:

[1]Kim K.H,Park K.C,Ma D.Y.Structural,eletrical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aluminumdoped zinc oxide.films prepared rf-magnetron sputtering[J].Appl.Phys,1997,81(12):7764-772;

[2]K.Saito,Y.Hiratsuka,A.Omata,H.Makino,S.Kishimoto,T.Yamamoto,N.Horiuchi and H.Hirayama.atomic layer deposi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a-dopedZnO thin films.superlattices and Microstructures,2007,42(1-6):172-175;

[3]Tadatsugu Minami,Takashi Yamamoto,Toshihiro Miyata.Highlytransparent and conductive rare earth-doped ZnO thin films prepared by magnetronsputtering[J].Thin Solid Films,366(2000):63-68;

[4]Tadatsgumu Minami,Shingo Suzuki,Toshihiro Miyata.Transparentconducting impurity-co-doped ZnO:Al thin fims prepared by magnetron sputtering[J].Thin Solid Films,2001,398-399:53-58;

[5]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610043274.4公开了一种ZnO:Mo透明导电薄膜及制备方法,该发明用ZnO为基料和M0O3粉按重量比充分混合,压制成型后,在空气中高温浇结成ZnO:Mo靶材,把靶材至于清洗过的载玻基片中,放入磁控溅射仪,氩气溅射而制成ZnO:Mo透明导电薄膜,但该光电薄膜的电阻率仍较大,对紫外光的截止率低,同时Mo属于稀有的贵金属,成本高。

目前为止,还没有在ZnO中掺杂Bi元素而制成ZnO:Bi透明导电薄膜的报道。同时,上述所有非Bi掺杂ZnO薄膜的制备方法中,其掺杂原料及基体原料的纯度都要求极高,均达99.99%(4N)。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可见光透过率高,导电性好,具有紫外(<370nm)屏蔽效应,原料纯度低,工艺简单、成本较低的ZnO:Bi光电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ZnO:Bi光电薄膜,它以氧化铋(Bi2O3)作为掺杂原料,氧化锌(ZnO)为主体材料组成,Bi2O3的掺入量为总重量的1-5%,经球磨混合、压制成型,高温烧结制成陶瓷靶材,靶材再经射频磁控溅射制备薄膜,再将制得的光电薄膜进行真空热处理而获得,表达式为ZnO:Bi,各组分原料用量重量百分比为:

ZnO      95-99%;

Bi2O3    1-5%。

针对上述ZnO:Bi光电薄膜,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相应的制备方法:

一种磁控溅射法制备ZnO:Bi光电薄膜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734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