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电子控制单元通用标定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70031.9 | 申请日: | 2008-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3281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31 |
发明(设计)人: | 冯辉宗;蒋建春;李银国;岑明;张彧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W30/00 | 分类号: | B60W30/00;G05B19/418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恒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小红 |
地址: | 400065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电子 控制 单元 通用 标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具体是一种应用于汽车电子控制单元标定的产品。
背景技术
对现代汽车而言,舒适、效率及安全性相当依赖于各类电子电控系统的应用,具有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ECU)的部件越来越多,如动力系控制、电源管理、防抱死刹车系统、牵引控制等都是电子控制单元的典型应用。同时,随着汽车油耗要求与排放标准的提高,为了达到新标准,新型的传感器、执行机构、先进控制算法被不断应用于新的电子控制单元开发中,如:
·动力系统方面的变结构增压器、多脉冲控制、变结构进气室、双燃料系统、低温启动、混合动力系统、无级变速与自动变速等;
·车辆操控方面的防抱死系统,稳定性控制,自动驾驶、距离控制,智能高速公路系统等;
·安全方面的防碰撞检测,头灯控制等;
·驾驶舒适性方面的空调控制,振动控制,主动悬架等。
电控系统的开发包括电控系统的硬件开发、软件开发和电控系统与被控设备的匹配标定三个阶段。随着电子控制单元的功能不断增强、性能指标不断提高,使其开发更加复杂,而开发周期却不断缩短,开发人员所面临的压力也因此越来越大,因此需要高效率的辅助开发工具来满足越来越复杂的设计开发需求。
汽车电控装置的控制对象一般比较复杂,例如ABS系统有几十个控制参数与测量参数,而发动机的测量参数有几十个,而控制参数则达到上千个, 此时靠经验方式与数学模型难以实现对复杂对象的高效控制,必须依赖匹配标定以获得最佳控制参数;因此电子控制单元的标定已成为汽车电子控制装置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从研发原型到形成产品都需要经过匹配标定的过程,以确定其运行参数和控制参数,同时通过高效、便捷的标定来提高电子控制单元开发的效率。
标定是指根据整车的各种性能要求,如动力性、经济性、排放及辅助功能等,来调整、优化和确定整车上各电子控制单元的运行及控制参数的控制算法。标定系统根据匹配标定需求实时地将电子控制单元工作状态参数通过通信接口传送到人机界面,给操作人员作为判别电控装置运行性能的依据,并将操作人员设置的控制参数传送到电子控制单元中。
中国专利申请“基于CCP协议的嵌入式通用标定装置及方法”(申请号:200510061162.7)和“基于CCP协议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控制器标定方法”(申请号:200410003472.9)分别公开了一种嵌入式通用标定装置和标定方法。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符合当前典型的标定系统体系结构,标定系统与电子控制单元之间具有很强耦合性。
如图1所示为当前典型的标定系统结构示意图,标定装置与电子控制单元是一个整体,其标定部分都集成在电子控制单元中,标定系统与电子控制单元之间具有很强耦合性,这种强耦合性使得电子控制单元开发商在电子控制单元开发过程中针对每种电子控制单元必须开发各自与之相适应的标定部分代码,从而导致电子控制单元开发模式、标定技术以及工具越来越难以满足电子控制单元快速、高效、可靠开发要求。
因此,只有降低标定系统与电子控制单元开发的强耦合问题,才能够减少电子控制单元研制过程中开发者/标定工程师构建标定系统时的前期工作量,以最小的代价最大程度地满足应用的需求,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标定系统与电子控制单元之间具有很强耦合性,电子控制单元的开发不具有通用性的缺陷,提供一种符合国际规范的汽车电子控制单元通用标定装置,将标定装置作为上位机标定系统和电子控制单元的中间层,独立于电子控制单元,使得电子控制单元开发商不必在ECU开发过程中针对每种ECU开发其相应标定部分代码,有效的解决了标定系统与电子控制单元开发的强耦合问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采用单片机控制技术、控制器局域网CAN(Control Area Network)数据通信技术,设计一种符合汽车行业国际标准CAN总线标定协议CCP(CAN Calibration Protol)协议的汽车电子控制单元通用标定装置,将标定系统从ECU开发中独立出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邮电大学,未经重庆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7003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