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压缩气体直驱式汽车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68379.4 | 申请日: | 2008-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432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03 |
发明(设计)人: | 朱晓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晓义 |
主分类号: | B60K5/00 | 分类号: | B60K5/00;B60K17/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缩 气体 直驱式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尤其是指一种用压缩气体直接驱动的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对便利交通的不断渴求,时下世界上的汽车越来越多,而现有的汽车几乎均以燃油、燃气做为其运行的动力源,众所周知此类燃油、燃气在燃烧时除放出能量外还会同带排放出大量废气,这些废气严重污染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全球环境,导致诸如全球气候变暖、物种灭绝、新种疾病丛生等严重社会问题,可见如何降低汽车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是科学家们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为了降低污染,人们逐渐开始寻找其它的替代能源用于驱动的汽车,替换其原有的高污染动力系统,例如时下技术逐渐明朗化的电动汽车等,而利用压缩气体做为动力推动汽车的方案由于其动力源制作成本低,使用起来完全无污染等优点,人们寄予了厚望。
时下已经出现了尝试将压缩空气加压加热后直接注入原有汽车引擎气缸内从而带动活塞运动,推动汽车行驶,但效果甚微,未取得实质性成功,究其原因在于其驱动机理依然采用了传统内燃机结构,只是将高压气体输入发动机气缸带动活塞运动从而传动传动装置后最终带动驱动轮转动。如此经过复杂的传动导致压缩气体的能量大量的浪费于传动机构中,难以实际的运用于推动汽车。
此外,对于传统车型而言,其外壳形状的设置使得其在高速行使中的汽车车底的空气流体速度远慢于车上部的流体的流速,该流速差会对汽车主体产生一种升力阻力,而升力阻力的产生无疑降低了汽车轮胎的抓地能力,导致驾车过程中觉得车飘不好控制的情况发生,严重时甚至直接酿成重大交通事故,为避免此类事情发生,时下越是高档的汽车,其底盘往往越重,甚至会对其进行额外加重处理,即使通常的汽车,为保证高速运行时的可控性,其自重也需要1.2吨-2吨,此种单纯增加车重的方式虽然简单有效,但为了驱动如此庞大质量的汽车从静止进入运动再到高速行驶,这个过程将消耗大量的能源用于克服自身重力推动汽车运动,可见采用增加自重的方式更多是种得不偿失的做法。
再有一点,由于汽车四周的流体平常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而当汽车高速运动时,首先就需要撞开其正前方厚厚的流体墙,而撞开流体墙后,流体在流过汽车外壳表面时会产生流体洞,流体洞随着汽车的行进而瞬间产生、瞬间消失,但其会紧紧的包裹着汽车外壳,带来极大的阻力,而高速运行的汽车后部还会形成负压力区,该负压力区对运动的汽车还会产生向后的拉扯力阻力。
综上所述,由于一辆气动汽车内部空间有限,所能携带的蓄气瓶量有限,若采用先前的汽车结构于驱动方式,大量能量将耗损在诸如传动过程、克服正压力的流体墙、两侧的流体洞阻力、垂直方向的升力阻力、车尾后负压力阻力等方面,势必导致采用气动的汽车无法进行长距离行使,从而失去实用性。所以,要想使用压缩气体驱动的汽车变的可行,不仅需要针对原有汽车驱动方式进行改进,还需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对原有汽车外形进行改进,从而达到减少各类阻力,高效直驱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了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直接由压缩空气驱动设置于车轮侧的气动马达从而带动汽车运行的汽车,并于汽车的上设置了用于降低阻力的导流层及相应流体出、入口,汽车下表面设置的扰流面,从而大大降低了汽车行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阻力问题,使得压缩气体直驱的汽车变的可行,且更为廉价和安全快捷。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压缩气体直驱式汽车,它包括外壳和汽车主体,汽车主体内设置有驱动机构及驱动轮,其特征在于:主体内还设置有储气设备,储气设备的输出口接有阀门并通过导管连接至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一气动马达,气动马达与驱动轮相连;
所述驱动机构的气动马达是对应驱动轮一一设置的;
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有减速器、差速器、两半轴、蓄电池及与其相连的电动机和空气压缩机;所述电动机输出的动力经减速器后传递至两半轴配合差速器传动连接于两端的汽车后左右驱动轮,向对应的汽车前左右驱动轮上则设置连接有气动马达;
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有减速器、差速器、两半轴、蓄电池及与其相连的电动机和空气压缩机;所述电动机输出的动力经减速器后传递至两半轴配合差速器传动连接于两端的汽车前左右驱动轮,向对应的汽车后左右驱动轮上则设置连接有气动马达;
所述外壳内套接有内壳,外壳及内壳设有导流层;外壳前端设有流体导入口,外壳壳体后端设有流体导出口,流体导入口与导出口之间通过导流层相通;所述外壳的底面还设有用于增加流体流经路径的扰流面,扰流面的外侧为表面成凹凸相间的流线型面,其上设有平衡导入口与导流层相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晓义,未经朱晓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837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图案加工用的底纸
- 下一篇:钢球十字均布球笼全封闭万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