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转向助力泵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59211.7 | 申请日: | 2008-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8547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15 |
发明(设计)人: | 郭羽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羽 |
主分类号: | F04C29/12 | 分类号: | F04C29/12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兵;王益新 |
地址: | 311835浙江省诸暨市店***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转向 助力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转向助力泵,属汽车转向助力机构的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驾乘的舒适性、安全性要求的提高,对汽车液压转向系统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汽车转向助力泵主要由泵体、泵盖、泵轴、定子、转子、叶片、配油盘、流量压力控制阀等组成。由于零部件结构设计原因,存在以下主要缺陷:一是没有设置压力开关,使发动机怠时输出功率小,导致打方向时发动机易熄火。二是配油盘由于吸压油角度设计不当,也容易产生噪声。四是出油嘴在泵高速高压状态下工作时流量不能降低,功率消耗多,使汽车在调整行驶时方向发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设计合理,使用效果好,能有效降低噪声,保证汽车转向助力稳定的汽车转向助力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主要是采用了经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为汽车转向助力泵,包括密封连接的泵体和泵盖,置于泵体上的进油孔和带流量压力控制阀的出油嘴,置于泵体和泵盖之间的泵腔及带转子的泵轴,置于泵盖内分别与进油孔和泵腔相联通的油腔,置于泵腔内的配油盘及带压缩室的定子,进油孔通过油腔和泵腔与出油嘴形成进出油回路,在泵腔内还设有引油孔,引油孔的端部设有压力开关;所述定子的外圆为正圆形结构,中间设有压缩室,所述配油盘的外圆为正圆形结构,配油盘上设有互相对称的吸油窗口和压油窗口及密封区域。
所述的压力开关由定触头和动触头构成,中间用弹簧隔开。
所述的出油嘴内还设有节流体和滑阀,中间用弹簧隔开。所述的出油嘴与泵腔之间可通过出油孔和引油孔联通。
所述的配油盘上吸油窗口和压油窗口的吸油角度θ1和压油角度θ2占配油盘圆周的比例可分别为25~30%,吸油窗口和压油窗口之间密封区域的角度γ1和γ2占配油盘圆周的比例可分别为18~25%和20~30%。
所述的泵体上还设有支撑室,泵轴的前端用轴承支撑于支撑室内。所述的泵盖上还设有轴承孔,泵轴的后端用轴承支撑于轴承孔内。
所述的转子的槽内还设有叶片,叶片通过转子中间的花键孔套于泵轴上。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突出优点和积极效果:(1)增设由定触头和动触头组成的压力开关,中间用弹簧隔开。可为发动机提供压力信号,使发动机可以根据负载大小调整转速,保证转向助力稳定。(2)定子的外圆为正圆形结构,中间设有压缩室,减小了汽车转向助力泵的输出油液脉动,降低了泵的噪声。(3)配油盘上设有比例合理的吸油角度θ1、压油角度θ2及密封区域的角度γ1和γ2。使泵的吸油更加充分,有效防止了泵的吸空和吸油不足现象,降低了泵的噪声。(4)出油嘴内设置节流体和滑阀,中间用弹簧隔开。可使汽车转向助力泵在调整高压状态下输出流量减小,使汽车调整行驶时转向助力稳定。
本发明通过对现有汽车转向助力泵的原理和结构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影响汽车转向助力泵输出油液脉动导致噪声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定子中间压缩室的外周边曲线和配油盘结构设计上存在缺陷。通过增设压力开关并对定子中间压缩室的外周边曲线和配油盘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可使汽车转向助力泵输出油液的压力脉冲降低,整体结构设计合理,操作方便,使用效果好,消除了汽车转向助力泵在高速高压状态下工作时流量不能降低,导致汽车调整行驶时方向发飘等缺陷,有效地降低了泵旁噪声,消除了驾乘室内的转向噪声,提高了汽车转向助力泵的使用寿命,使驾乘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得到了提高,
本发明可广泛应用于各类汽车、工程机械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2为图1所示A-A面结构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B-B面结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出油嘴的结构放大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压力开关的结构放大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所述配油盘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羽,未经郭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921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机驱动装置及电机驱动控制方法
- 下一篇:移动装置及其双工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