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晶硅铸锭炉及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55537.2 | 申请日: | 2008-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3368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31 |
发明(设计)人: | 侯炜强;程建平;张金凤;韩栋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30B29/06 | 分类号: | C30B29/06;C30B28/06 |
代理公司: | 山西科贝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奇 |
地址: | 030024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晶 铸锭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晶硅的长晶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多晶硅铸锭炉 以及对该炉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对多晶硅铸锭炉中的溶液实现了长 晶,固化生成高品质的硅锭。
背景技术
多晶硅铸锭炉属密闭环境下的工作设备,用含硅的化合物在真 空、高温状态下,再加入某些还原性和保护性的气体,经过一系列的 升温、保温、退火工艺使其熔炼成高纯度的多晶硅单质。但现有技术 和设备生长出的多晶硅的晶核的排列的同一性不好,密度不够,导致 产品的光电转换率低,直接影响到了用它制造的太阳能的电池的质 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晶硅铸锭炉及其控制方法,解决了现有设备和 技术生长出的多晶硅的晶核的排列的同一性不好,密度不够,导致产 品的光电转换率低,直接影响到了用它制造的太阳能的电池的质量的 技术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的多晶硅铸锭炉,该炉实现了采用特定长 晶,固化技术将硅溶液制成高品质的硅锭;同时还提供了控制该多晶 硅铸锭炉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实现了对炉体内的硅溶液的长晶工艺的 有效控制。
多晶硅铸锭炉,包括封闭的炉体1、在炉体1内的底部固定设置 的工作台8、在工作台8上活动设置的坩埚3、CPU及接口电路,在 所述的工作台8上活动设置一罩体13,该罩体13通过从炉体1的顶 部穿出的提升杠与提升装置6机械连接在一起,该提升装置6的电控 端通过通讯接口电路RS232与所述的CPU电连接在一起;在所述的 罩体13的顶板上设置有通过孔,穿线管18通过该通过孔从炉体的顶 部穿出,且罩体13可沿穿线管18上下移动,在罩体13内设置有电 阻加热丝9,该电阻加热丝9通过从穿线管18中穿过的导线与炉外 的电加热功率调节装置12电连接在一起,电加热功率调节装置12通 过第一接口电路16与CPU电连接;在所述的炉体1内还设置有温度 传感器5和压力传感器19,温度传感器5通过第二接口电路7与CPU 电连接,压力传感器19通过第三接口电路4与CPU电连接,CPU通 过第四接口电路15与气体流量计11的电控端电连接,实现对从保护 气入口10进入到炉体的保护气的气流的控制,在所述的炉体1上还 设置有保护气排气装置2,该保护气排气装置2的排气泵14的电控 端与CPU电连接在一起。
所述的提升装置6有三组,这三组提升装置在炉体1的顶部呈等 边三角形分布排列,在CPU的控制下对罩体实现同步提升。
一种多晶硅铸锭炉控制方法,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的:
(1)通过CPU中程序,设定对炉体1的自动控制时间为4 小时;
(2)通过CPU的外部设备分别设定炉体1内的温度为1435 ℃,设定炉体(1)内的压力为460mbr,设定炉体1内的罩体13的 提升高度为22cm;
(3)CPU通过电加热功率调节装置12对电阻加热丝9进行 加热,使炉体1内的温度到达1435℃,并保持在1435℃;同时,CPU 通过调节气体流量计11和排气泵14的气体流量,使炉体1内的压力 到达460mbr,并保持在460mbr;同时,CPU通过通讯接口电路RS232 和提升装置6将罩体13提升高度为22cm;
(4)当时间到达4小时,CPU关闭所有设备。
本发明的多晶硅铸锭炉及控制方法,提高了用硅溶液生长多晶硅 时,晶核排列的同一性和排列密度,使生成的多晶硅的光电转换率大 大提高,提高了用它制成的太阳能电池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多晶硅铸锭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多晶硅铸锭炉的控制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的多晶硅铸锭炉,该炉实现了采用特定长 晶,固化技术将硅溶液制成高品质的硅锭;同时还提供了控制该多晶 硅铸锭炉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实现了对炉体内的硅溶液的长晶工艺的 有效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553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