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静脉止血操作训练模型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52946.7 | 申请日: | 2008-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381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2 |
发明(设计)人: | 孙秋明;田丰;倪爱娟;谢新武;刘长军;胡名玺;刘圣军;张彦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9B23/28 | 分类号: | G09B23/28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闫俊芬 |
地址: | 300161***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静脉 止血 操作 训练 模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学教学仪器,更具体地说,是模拟动、静脉出血的止血操作训练模型。
背景技术
止血是一项基本急救技能,运用是否得当往往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由于缺乏实践机会,医护人员止血操作不熟练,面向普通大众的止血技能培训更是难以开展。为此需要开发一种止血技能培训产品,可反复练习止血操作,并能对操作进行评价,以便技能提高。从事医疗教学仪器开发的公司相继开发出了多种急救护理模型,可进行包扎、创面护理等操作。如Laerdal公司开发的断肢和止血训练模块具有逼真的创面,可训练止血带使用,弹性敷料包扎等操作。然而目前该类产品无法逼真模拟动、静脉出血,也无法感知止血操作的力度、位置等信息,训练效果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受训者可以观察到逼真的动、静脉出血的动、静脉止血操作训练模型。
本发明动、静脉止血操作训练模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所述训练模型包括模拟人肢体、液体循环系统和控制电路盒;
所述液体循环系统包括由液体输入管件、液体泵、电磁阀、液体输出管件依次连接的循环支路;
所述模拟人肢体由与人体肌肉弹性相似的材料构成,肢体内部的液体管与液体输出管件相连,模拟人肢体表面设置有可替换创面,液体回收盒密闭罩于创面上,液体回收盒与液体输入管件连接,模拟人肢体内装有压力传感器;
控制电路盒由单片机系统、键盘、显示电路组成,单片机系统控制液体泵及电磁阀。
本发明所述模拟人肢体为上肢或下肢。所述模拟人肢体为上肢,创面正下方液体管设置液体三通接口,一路直接连接到创面上的出血点,另一路通过硅胶管向远端延伸至腕关节后绕回创面出血点。所述模拟人肢体由与人体肌肉弹性相似的硅胶材料构成。
本发明所述液体回收盒采用透明的有机玻璃制成。所述循环支路的液体泵两端并联阻尼器。
本发明所述单片机系统通过以太网通信模块连接PC机实现联机模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提供逼真的动、静脉出血模拟,液体流动的速度可控,从而可模拟不同程度伤情下的出血。
2.创面可替换,使得多种创伤止血训练可以共用一套系统。
3.采用液体循环装置,使得流出的液体可以回收,降低了出血模拟的成本。
4.能够检测止血带结扎的力度,从而给止血操作效果评价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5.既可工作于单机模式,又可工作于联机模式,连接方式灵活,为组建止血训练网络提供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液体循环系统结构图;
图2是手臂模型结构图;
图3是控制系统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图1是液体循环系统结构图,泵11,阻尼器12,电磁阀13,液体输入连接管件14,液体输出连接管件15。图中箭头方向标明液体流动方向,直线代表液体管。
图2是手臂模型结构图,仿真手臂1,液体回收盒2,脉搏触摸点3,液体三通接口4,液体回收管5,液体输入管6,压力传感器7,压力传感器连接电缆8,可替换创面9,出血口10。
图3是控制系统框图。其中虚线框内部分均位于控制电路盒内部。
动、静脉止血操作训练模型包括模拟人肢体、液体循环系统、控制电路盒、PC机四个部分。由于模拟人肢体可以是完整,也可以仅仅具备一支手臂,为方便起见,以下均以手臂模型加以说明。
动、静脉止血操作训练模型四部分之间的连接关系如下:
1.图2中手臂模型的液体输入管6与图1中液体输出连接管件15相连,图2中手臂模型的液体回收管5与图1中液体输入连接管件14相连,以实现出血模拟。
2.图2中压力传感器连接电缆8、图1中液体泵11及电磁阀13的电源线分别接到控制盒内,从而控制盒可对泵的功率进行调整,对电磁阀的开关进行控制。
3.控制盒通过网线与PC机相连,以实现二者之间的通信。
以下就动、静脉止血操作训练模型各部分的实现方法加以说明。
一、手臂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294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氧化铕红光发光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轴承挡圈自动安装机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