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二氧化碳和环氧化物共聚合的负载稀土三元催化剂及制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810051413.7 申请日: 2008-11-12
公开(公告)号: CN101402725A 公开(公告)日: 2009-04-08
发明(设计)人: 王献红;路宏伟;赵晓江;王佛松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主分类号: C08G64/34 分类号: C08G64/34
代理公司: 长春科宇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马守忠
地址: 130022吉*** 国省代码: 吉林;2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用于 二氧化碳 环氧化物 聚合 负载 稀土 三元 催化剂 制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用于二氧化碳和环氧化物共聚合的负载稀土三元催化剂及制法。

背景技术

以二氧化碳和环氧化物为原料合成的高分子量、高交替结构的脂肪族聚碳酸酯具有全生物降解和优良阻隔氧气渗透的性能,有望在食品保鲜、医药、食品包装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自Inoue采用ZnEt2-H2O(1:1)催化体系实现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共聚合以来(Makrom.Chem.,130,210,1969),相继出现了一些有关用二乙基锌/带活泼氢化合物催化体系和羧酸盐催化剂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化物共聚合的专利和论文(美国专利US 3,585,168、US3,900,424和US 3,953,383;J.Polym.Sci.,Polym.Chem.Ed.,16(9),2382,1978;J.Polym.Sci.,Polym.Chem.Ed.,17(7),2173,1979;Polym.J.,13(4),407,1981;日本化学会志,2,295,1982;Makrom.Chem.,177,1283,1976)。

由于这些催化剂存在催化活性低、所得共聚物分子量不高等缺陷,近些年来,人们相继开发了一些新的催化体系:酚锌盐类催化体系(Macromolecules,28(22),7577,1995)、β-二亚胺锌类催化体系(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120(42),11018,1998)、Salen-金属配合物类催化体系(Tetrahedron Lett.,38(5),773,1997)、金属卟啉类催化体系(JP 02,575,199、JP 02,142,824)、二羧酸锌类催化剂(J.Polym.Sci.,Part A:Polym.Chem.,37(12),1863,1999)、双金属氰化物类催化剂(Polymer,44,3417,2003;Catal.Today,111,292,2006)和稀土三元催化体系(Macromolecules,24,5301,1991;Macromolecules,30,3147,1997;J.Polym.Sci.,Part A:Polym.Chem.,39(16),2751,2001;CN 1094945C;CN 1116332C;CN 100381480C;US 6,815,529B2)等,这些催化体系虽然对获得具有工业化价值的全生物降解脂肪族聚碳酸酯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有的催化体系甚至已经应用于工业生产(CN1094945C;CN 100381480C;CN1116332;US 6,815,529B2),但其催化体系的催化效率仍须进一般提高。

催化剂负载化有可能减少催化剂粒子的尺寸,增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增加活性中心与反应物的接触碰撞几率,是改进和提高非均相催化剂催化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催化剂负载化并非对所有催化体系都适用,Kuran和Jones分别将催化剂负载于γ-Al2O3(J.Macromol.Sci.,Pure Appl.Chem.,A32(3),393,1995)和中孔硅胶(Organometallic,22(13),257,2003)中,前者用于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共聚,催化活性很低,聚合物分子量仅为30,000左右,且伴有大量环状碳酸酯生成。后者用于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环己烷共聚,催化活性远低于未负载的催化剂。尽管US 6,844,287B2宣称负载戊二酸锌催化剂提高了戊二酸锌的催化效率,但该负载化的戊二酸锌制备过程繁琐,催化剂需在100℃下真空处理24小时,聚合需40小时,全聚合过程>60个小时。

目前尚未见有关稀土三元催化剂负载化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二氧化碳和环氧化物共聚合的负载稀土三元催化剂。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用于二氧化碳和环氧化物共聚合的负载稀土三元催化剂的制法。

本发明提供的用于二氧化碳和环氧化物共聚合的负载稀土三元催化剂,是由稀土三元催化剂和载体经恒温密封磁搅拌研磨或机械振荡研磨而成,所述的稀土三元催化剂中的Zn的mol与载体的mol的负载比为1:0.5~1:7,最佳负载比为1:1~1:5;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141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