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有益生菌的营养食品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33165.3 | 申请日: | 2008-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9658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05 |
发明(设计)人: | 郑善强;宋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多普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L1/29 | 分类号: | A23L1/29;A23L1/308;A23L1/304;A61K36/899;A61P1/04;A61P1/10;A61P1/12;A61P3/02 |
代理公司: | 上海金盛协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罗大忱 |
地址: | 201611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益 营养食品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调理肠胃,缓解腹泻和便秘同时具有补钙功效的益生菌营养食品制备方法。
技术背景
人一出生就与外界微生物接触,并很快在体内、体表形成了正常的微生物群。这些微生物是人类生命存在不可侵犯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从出生到死亡,一直与其体内、体表的正常微生物保持微生态平衡。
正常大肠内每克粪便中含107~1012个微生物,在大便正常菌谱中,常驻菌占90%以上,其中普通大肠杆菌与肠球菌各占一半,过路菌(如类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绿脓球菌、肺炎杆菌等)不超过10%,芽胞菌和酵母菌虽也成为常驻菌,但数量不超过总菌数的10%。各菌按照一定比例组合,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定的生态平衡。如果正常菌群失调就有可能发生肠胃功能紊乱、腹泻、便秘、肝硬化等等健康问题。
微生物制剂作为一种天然的生物活性制剂,无毒、无抗药性、无残留、并具有增强免疫、促进生长、调理肠道菌群平衡的功效,已被广泛应用于人类保健食品,并可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于畜牧养殖和水产动物的养殖中。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0510045358.7公开的多功能益生菌制剂。
目前,所开发的益生菌产品类型有:口服液、胶囊、粉剂、片剂、丸剂、复合剂、喷雾剂和灌肠液等。现有益生菌产品存在的问题有:(1)活菌数量低,菌体活力低;(2)功效单一,稳定性不佳,活菌在保质期末难以达到规定的数量要求;(3)产品适用人群有限,如婴幼儿等特殊人群;(4)价格昂贵,不适合大众消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含有益生菌的营养食品及其制备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的含有益生菌的营养食品,含有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
益生菌菌种 0.1%~0.2%
低聚寡果糖 5%~10%
大豆低聚糖 25%~30%
大豆膳食纤维 25%~30%
玉米膳食纤维 30%~40%
钙盐 0%~2%
以及上述组分总重量15~20%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水溶液;
所说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水溶液的重量浓度为1~2%。
所说的益生菌菌种选自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NCFM)、乳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actis)、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或嗜热链球菌菌种(Streptococcus thermophilic)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美国丹尼斯克(Danisco)公司生产的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acidophilus NCFM)、乳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actis)、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和嗜热链球菌菌种(Streptococcus thermophilic)菌种;
所说的钙盐选自磷酸氢钙、磷酸二氢钙或磷酸三钙中的一种或几种;
上述的含有益生菌的营养食品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分别将下列组分成分粉碎,粉碎的规格为:益生菌菌种180~200目、低聚寡果糖70~80目、大豆低聚糖70~80目、大豆膳食纤素90~100目、玉米膳食纤维90~100目、钙盐130~150目;
第二步:将粉碎的益生菌菌种、低聚寡果糖、大豆低聚糖、大豆膳食纤素、玉米膳食纤维和钙盐混合;
第三步:将混合物置于造粒机中,搅拌,然后喷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溶液,包被制粒;
第四步:将获得的颗粒通入蒸汽,温度为45~50℃,负压干燥,水分达到2%以下,获得产品;
本发明的产品,可采用口服的方法服用。
本发明的含有益生菌的营养食品,具有多种益生菌和益生元以及膳食纤维复合作用,是一种具有调理肠胃,缓解腹泻和便秘同时具有补钙功效的益生菌营养食品,适用人群广,益生菌存活期长,生产简便,成本合理。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按照如下的百分比称取下列组分:
益生菌菌种 0.15%
低聚寡果糖 9.8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多普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多普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316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功能性电刺激FES助行人工神经假体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甘蔗新品系综合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