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肿瘤基因治疗的重组单纯疱疹病毒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25433.7 | 申请日: | 2008-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3830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07 |
发明(设计)人: | 瞿伯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益(无锡)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7/00 | 分类号: | C12N7/00;C12N15/869;A61K48/00;A61P3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028江苏省无锡市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肿瘤 基因治疗 重组 单纯 疱疹病毒 | ||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重组单纯疱疹病毒来治疗肿瘤的基因治疗方法。特别的,涉及一种定点缺失一包含ICP0,ICP4,和ICP34.5基因的重复区段(IR)的缺陷型重组I型单疱疹病毒,及其在治疗肿瘤中的应用。本发明进一步涉及含有上述病毒的药物组合物。
技术背景
肿瘤是影响人类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对肿瘤的治疗通常是采用手术、放疗、化疗或中药治疗方案,但对中晚期肿瘤的疗效欠佳。
自1990年French Anderson等把腺嘌呤脱氨酶(ADA)基因成功地治疗了ADA缺陷病,开创了利用人基因治疗疾病的先例,最初基因治疗仅用于基因缺陷的遗传性疾病(Anderson et al.,Science,1992)。随着基因克隆技术的发展和基因治疗的思路拓宽,人们又将人体基因应用于对肿瘤的治疗。
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发现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是极其复杂的,通常是因原癌基因的序列突变、移位、扩增和过度表达而导致异常激活,或/和由于抑癌基因的突变、缺失而导致基因失活所致,从而引起细胞的恶性增生和凋亡失控而致癌。但目前大部分肿瘤的基因治疗仍处于初期阶段,仅有少数进入II/III期临床试验。
肿瘤基因治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肿瘤治疗所选择的治疗性基因往往摆脱不了遗传缺陷病的基因治疗模式,治疗基因单一,难于完全纠正肿瘤组织细胞中致瘤相关的多种基因异常,因此治疗效果不太理想。(2)目前用于肿瘤基因治疗的载体均不同程度存在一些缺陷:携带治疗基因的质粒载体,虽然操作方便也很安全,但转染效率低,治疗基因不能获得长期稳定和有效的表达,其疗效受限;携带治疗基因的病毒载体尽管可克服质粒载体的一些缺陷,但也不同程度存在薄弱环节,早期常用的病毒载体大多为复制缺陷型的腺病毒(AdV)和逆转录病毒(RV)。这类载体的最大的问题是在肿瘤内的扩散性很差。由于病毒的体积和表面所带的电荷,使之在肿瘤实体内物理扩散的能力极差,如果不能在肿瘤中自行复制,则只能依靠“旁观者效应”达到增加疗效的作用。正因上述原因,目前肿瘤的基因治疗的临床疗效仍没有发生重大突破,大部分I期临床试验结果只显示出较低的临床疗效,往往还需要借助联合放疗、化疗、手术治疗等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案方能增效。
针对上述非复制型病毒的不足之处,近几年来能够在肿瘤内特异性地复制并造成肿瘤细胞裂解的融瘤型病毒已成为在基因的肿瘤治疗方面的发展趋势。融瘤型病毒的特点是利用病毒载体在肿瘤细胞中选择性的发生条件性复制而裂解肿瘤细胞,病毒释放后又可通过的生物扩散而不断扩展融瘤功效。因此选择性复制裂癌病毒载体的溶瘤作用在肿瘤治疗中可能比携带治疗基因的病毒表达载体显得更加有效,具有更加良好的应用前景。病毒只有在敏感细胞中借助细胞的翻译机器和能量才能大量复制,有些病毒经组装后,可通过裂解的细胞而大量释放,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理效应(CPE)。随着病毒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和发展,人们对肿瘤发生的分子机理和病毒复制及调控的分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进而通过自然筛选(如呼肠病毒)和基因改造(如腺病毒、疱疹病毒)建立了用于杀死癌细胞的裂癌病毒,使之能选择性地在肿瘤细胞中进行条件性复制,进而仅对肿瘤细胞发生特异裂解,但对正常细胞不引起伤害。
人I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属于疱疹病毒科,单疱病毒属,为一种双链DNA病毒,常感染人的眼、口腔和面部皮肤粘膜,是一种肿瘤基因治疗常用的融瘤型病毒载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益(无锡)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未经罗益(无锡)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543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半挂后翻自卸车车厢
- 下一篇:铝系絮凝剂生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