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低频车内声学灵敏度的车身声振粗糙度NVH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24828.5 | 申请日: | 2008-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6741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8 |
发明(设计)人: | 田冠男;杨晋;李明江;徐有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65/00 | 分类号: | B62D65/00;G06F17/50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光 |
地址: | 241009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低频 声学 灵敏度 车身 粗糙 nvh 设计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内噪音水平的预测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基于低频车内声学灵敏度的车身声振粗糙度NVH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轿车乘员室作为典型的弹性薄壁腔体结构,其内壁由立柱横梁等框架结构与地板顶棚等薄板结构组成。在动力总成及底盘部件的激励下,立柱横梁等框架结构产生的整体结构振动,车身薄板结构的局部振动,以及车内空腔空气的振动相互影响产生耦合作用,产生令人讨厌的低频Booming噪音。
而声学灵敏度分析亦称声压传递函数分析,是指单位动态激励力作用于车身某一输入点时,驾驶员耳旁的声压响应。该分析在学术研究领域具有成熟理论,但应用于工程实际尚待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声学灵敏度CAE分析,得到轿车乘员室内的声压级,预测车内的噪声,利用这种方法,研究车身结构与乘员室内噪音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还可进行车身结构优化,以获得更好的车内NVH水平。
本发明采用CAE分析方法,在物理样机尚不存在的设计阶段预测车内噪声水平,结合了结构有限元分析、声学流体有限元分析或声学边界元分析等手段,研究车身壁板振动与车内噪音关系,在此基础上改进车身壁板结构,降低车内噪音水平。此方法将理论研究应用于新车型开发的工程实际,形成基于车内噪音水平的车身结构设计流程是本发明的关键技术所在。
基本技术方案为,首先建立白车身有限元模型,以车身有限元模型为依托建立乘员室的声学有限元模型;进行车身上发动机悬置点、悬架安装点、排气吊挂点等处的频率响应分析;然后将频响分析所得车身壁板振动速度做为边界条件,求解乘员室声腔的声学响应得驾驶员耳旁的声压级;进而通过检查声压响应较高的频率点处的频响分析结果的车身壁板振动情况,以及进行板金贡献量分析,得对声压级影响较大板金件的影响水平和影响较大的安装点;从而修改板金件的设计方案以及安装点局部刚度的设计方案。
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低频车内声学灵敏度的车身声振粗糙度NVH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下步骤:
(1)建立白车身有限元模型;
(2)以车身有限元模型为基础建立乘员室的声学有限元模型;
(3)进行车身上关键点的频率响应分析;
(4)将该频响分析所得车身壁板振动速度做为边界条件,得到乘员室声腔的声学响应;
(5)进行声学频率响应分析得到驾驶员耳旁的声压级。
还可包括如下后续步骤:
(1)检查声压响应较高的频率点处的频响分析结果的车身壁板振动情况;
(2)进行板金贡献量分析,得出对声压级影响较大钣金件的影响水平以及影响较大的安装点;
(3)修改钣金件的设计方案以及安装点局部刚度的设计方案使之降低噪音。
所述车身上关键点具体为发动机悬置点、悬架安装点、排气吊挂点、副车架安装点等处。
依据所述白车身有限元模型建立除了悬架轮胎之外的质量的有限元模型,即Trim body模型。
在关键点处施加单位正弦的激励力,进行频率响应分析,计算频率范围为0-200Hz,输出结果为构成乘员室空腔的车身钣金件的节点振动速度。
以白车身和座椅有限元模型为基础建立该乘员室声腔模型。
声腔建模时考虑座椅轮廓。
利用模态法进行声学频率响应分析需对声腔先进行模态分析。
将结构频率响应分析所得的壁板的节点振动速度映射到声腔模型的表面上作为载荷,应用模态法进行声学频率响应分析,最终得驾驶员耳旁的声压级大小.
做出求解频率范围内的声压传递函数曲线,考查响应超过参考值的频率点处的振动,找到振动较大的钣金件,分析结构上的影响因素或者进行钣金贡献量分析,进而修改结构重新进行敏感度分析。
其中,声学灵敏度是指单位动态激励力作用于车身支撑点时,驾驶员人耳处的噪声声压级,常用P/F来表示。
附图说明
图1:基于声学灵敏度分析的车身NVH设计流程图;
图2:trim body有限元模型图;
图3:车身钣金件某频率点处的振动速度云图;
图4:乘员室空腔有限元模型图;
图5:发动机左悬置激励下驾驶员右耳畔声压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有限元模型上附件质心点位置(1)、顶棚(2)、B柱(3)、前挡板(4)、前地板(5)、C柱(6)、后地板(7)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482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