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对行人主动保护防撞安全气囊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017380.4 | 申请日: | 2008-01-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1480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9 |
| 发明(设计)人: | 王运韬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运韬 |
| 主分类号: | B60R21/34 | 分类号: | B60R21/3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710100陕西省西安市***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行人 主动 保护 安全气囊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对行人主动保护防撞安全气囊,属于交通工具的主动防撞安全气囊吸能保护装置中的高压储气瓶、气体发生器。
二、背景技术:
在背景技术中,市场上销售的汽车装配的安全气囊,只有汽车在行驶中当前方撞到物体时才能被动打开,它安装在汽车内部方向盘上及侧面,对所碰撞的道路行人、骑自行车人、骑摩托车人、对方车内的乘员、物体及车辆不具备缓冲吸能保护作用,仅仅对车内的人起到保护作用。在现代生活中,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和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出行和选购汽车时对安全性、“以人为本”的要求越来越重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身边最大的危险物就是汽车,我国每年因车祸丧生的人数达10万人以上,并每年在不断递增,我国的道路交通情况复杂,多数属于混合交叉道路,车辆、道路行人、骑自行车人、骑摩托车人情况多,在道路交通事故中占到50%以上的是道路行人、骑自行车人、骑摩托车人,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极大损失,所以研制一种汽车对行人主动保护防撞安全气囊已刻不容缓。
三、技术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研制一种汽车对行人主动保护防撞安全气囊,在发明人原专利技术“带有主动防撞气囊保护功能汽车保险杠”(申请号2004100734181)的基础上,改进和完善原有技术,提高主动安全气囊多功能智能化的性能,适应各种不同环境下气囊能够及时主动打开后,所要求的气压强度不变,提高气囊工作的安全性、有效性、多功能智能化,解决汽车在行驶中对道路行人、骑自行车人、骑摩托车人、双方车内的乘员、物体及车辆起到有效缓冲吸能保护作用,以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物体及车辆的损坏,最大程度减少因碰撞而带来的损失。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汽车对行人主动保护防撞安全气囊,由气囊1、上气囊21和气体发生器15组成,包括车体6前有探测器2,气囊1和上气囊21连接带有气体发生器15的储气瓶13,其特征是:气囊1和上气囊21折叠有序压实装配在车体6前保险杠11气囊储存室26内。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还包括:
所述的汽车对行人主动保护防撞安全气囊,其特征是:所述的气囊1和上气囊21折叠有序压实装配在车体6前保险杠11气囊储存室26内,对应的气囊扣板16镶嵌压扣在车体6前面,固定在气囊1内壁的气体分流器3经过进气管5和进气管橡胶减振连接件12连接气体发生器15,固定在车体6内的气体发生器15连接储气瓶13,储气瓶13内装有高压惰性气体,车体6内的刹车踏板9后面装有刹车踏板定位开关10,方向盘7上装有方向盘手动压力开关8和电源总开关。
所述的汽车对行人主动保护防撞安全气囊,其特征是:气囊1上连接上气囊21工作打开后气体互通,形成充气框架式橡胶气囊,上气囊21上套有上气囊透视网套25并连接为一体,上气囊透视网套25将气囊1外套、拉带24和护网20相互连接,其上装有护网收缩拉带19、收缩拉带套环18,上气囊21上部连接有弯头或上气囊折弯缝22。
所述的汽车对行人主动保护防撞安全气囊,其特征是:上气囊21上前或后连接有彼此并列的气囊缓冲垫23,由橡胶制成的气囊缓冲垫23顶部呈半圆体形,或者呈拱体形,中部呈圆柱体形,或者呈锥体形,底部呈喇叭体形,壁厚采用0.1至1毫米之间任意数值;由带有网布的橡胶或橡胶制成的气囊1和上气囊21,气囊1两端顶部呈半圆体形,或者呈拱体形,中部呈圆柱体形,或者呈香焦体形,上气囊21顶部呈半圆体形、或者呈扁体形,中部呈圆柱体形,或者呈冰糖葫芦体形,底部呈喇叭体形,壁厚采用0.2至1.5毫米之间任意数值。
所述的汽车对行人主动保护防撞安全气囊,其特征是:气囊1和上气囊21工作打开后气体互通,在平头车车体6前形成充气框架式橡胶气囊并套有外套,上气囊21上套有上气囊透视网套25并连接为一体,在上气囊21上前或后连接有彼此并列的气囊缓冲垫23。
所述的汽车对行人主动保护防撞安全气囊,其特征是:气囊1和上气囊21工作打开后气体互通,形成充气式普通橡胶气垫并套有外套,气垫上前或后有压制的连接筋带或拉带24,并连接有彼此并列的气囊缓冲垫2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运韬,未经王运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73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心脏介入治疗防护套
- 下一篇:一种电动汽车变极对数交流电动机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