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药物释放血管支架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16079.1 | 申请日: | 2008-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488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25 |
发明(设计)人: | 吴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昊 |
主分类号: | A61L31/12 | 分类号: | A61L31/12;A61L31/16;A61L31/10;A61L31/08;A61F2/82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辛向东 |
地址: | 276826山东省日***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药物 释放 血管 支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药物释放血管支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是一种由血管内膜组织增生导致的慢性冠状动脉堵塞或变窄。从1900年起它已成为危害西方社会的头号疾病,近年代,尽管现代医学有着显著的进步,该病不仅在西方国家,在中国也成为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在美国有接近1400万人患有冠心病,其中约50万人死于急性的心肌梗塞;每年用在治疗该疾病的费用超过1120亿。目前广泛存在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如肥胖,糖尿病和吸烟,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该疾病将继续危害到人类的健康。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是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方法,然而其较高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以及昂贵的手术费用限制了该方法的广泛应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Stenting)这两种治疗方法,是近20年里才发展起来的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近几年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是将带有可扩张球囊的导管插入到原发性冠状动脉粥状斑块或继发性的血管再狭窄内,从而提高阻塞血管的通畅性和增加心肌血流量。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的主要问题是术后冠状动脉突发性闭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临床心脏病医生于1986年引进了支架植入术,即在球囊扩张后的血管内植入金属支架,以保持血管的永久通畅。支架植入术的引入是介入心脏病学的一次革命。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中,支架(细小金属支架)的作用是支撑血管壁和减少血管成形手术后再狭窄的风险。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或支架术的通常适应症为直径大于2.5mm的血管内(发生)阻塞而引起的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塞。
血管再狭窄是指支架植入术或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的血管再狭窄,是由于血管内膜内由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细胞组成的一层血管内壁细胞的增生反应所引起的。在血管再狭窄的病人中,血管内膜的增生导致动脉阻塞和心脏供氧不足,并致使心率不齐或心搏停止。在药物涂层支架出现之前,血管成形手术后再狭窄一直是介入治疗中最大的问题。对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最初经球囊扩张6个月再狭窄复发率高达50%;支架植入术将这一数字降低到20-30%;而西罗莫司(CYPHERTM,Cordis Inc,Miami Lakes,Florida)和紫杉醇(TAXUSTM,BostonScientific Inc,Natick,MA)药物释放支架能够显著降低再狭窄复发率至小于10%。然而,对于患有小血管或糖尿病以及弥漫性血管病变的病人,手术后再狭窄的风险仍然相当高。(金属裸支架是30%-60%,药物涂层支架是6%-18%)。
药物释放血管支架
药物释放血管支架包括三个基本的组成部分:金属支架、聚合物和生物活性剂。金属支架是药物释放血管支架的本体,聚合物则是用来储存药物的载体,金属支架、聚合物、生物活性剂及血管壁的兼容性是药物释放血管支架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金属支架是向病变的动脉输送药物的装置,理想的药物输送装置应该有比较大的表面积,一定的支撑力和柔性。目前所有商业途径可获得的或正在研究中的药物洗脱支架都是用传统的支架作为载体,尽管今天使用的传统的冠状支架比十年前的支架有更强的柔韧度,弯曲性,更易到达分支血管,更小的金属覆盖等优点,但是它作为药物运输的工具还是有局限性的。
聚合物是由很多小的重复单元组成的长链分子。他们形成药物储存槽并且有利于延长药物的输送。通常,用于药物释放支架的聚合体可以分为有机的、无机的、可降解的、不可降解的、合成的、天然的物质。涂层基体包括聚合物和抗再狭窄物质,是药物释放支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物保存于涂层内,药物释放速率通过聚合物调节。药物涂层物质在杀菌后必须保持其物理化学性质不变,并且在支架扩张后能够伸展而不是脱落,分离。在支架置入后的4周内,药物缓慢释放以阻止平滑肌细胞的增生或移植。药物和支架表面的连接可以是共价键(e.g.,C-C bonds,sulfur bri dges)或是非共价键(e.g.,ionic,hydrogen bond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昊,未经吴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607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暗视场照明物镜装置
- 下一篇:超高真空直线推动导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