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煤矿井下救援探测机器人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012729.5 | 申请日: | 2008-08-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30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0 | 
| 发明(设计)人: | 韩建达;吴镇炜;郎智明;钟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62D63/02 | 分类号: | B62D63/02;B60L11/00;B60K17/00;B60G15/00 |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许宗富;周秀梅 | 
| 地址: | 110016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矿 井下 救援 探测 机器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煤矿井下救援探测 机器人。
背景技术
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煤炭生产和消耗的第一大国。同时,我国 也是发生煤矿安全事故最多的国家,煤矿安全事故造成了严重的财产 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由于矿难原因和矿难现场情况不明,救援人 员在抢险中遇难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在救援前采用可替代人的自动 化设备深入矿井探测矿难位置和矿难现场情况,就能在确保救援人员 安全的前提下实施高效率救援,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因 此研制一种具有避障、越障、跨越沟渠、爬坡等能力,可以在爆炸性 气体环境的1区工作,具有隔爆、防尘、防水的性能的探测机器人已 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煤矿井下救援探测机器人,可以在爆 炸性气体环境的1区工作,具有隔爆、防尘、防水的性能以及避障、 越障、跨越沟渠、爬坡等能力。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包括箱体、主动轮及光纤收放机构,主动轮对称设置在箱 体的两侧,与箱体内的驱动装置相连接;光纤收放机构安装在箱体内, 光纤收入机构及驱动装置中的驱动电机分别与控制系统电连接。
其中:所述驱动装置有两个、彼此反向安装在箱体内,分别驱动 箱体两侧的主动轮;每一个驱动装置均包括第一驱动电机、行星减速 机、第一驱动轴、主动链轮、从动链轮、传动滚子链及输出轴,第一 驱动轴通过行星减速机与第一驱动电机相连接,在第一驱动轴上套设 有主动链轮;输出轴安装在箱体上并由箱体穿出,穿出端设有主动轮, 在输出轴上套设有从动链轮,通过传动滚子链与主动链轮相连接;在 主动轮与箱体之间设有安装在箱体上的减震装置;减震装置包括固定 支架、活动支架、支柱及弹簧,固定支架安装在箱体的外侧面,固定 支架上均布有通孔;活动支架包括上、下台板及轴,轴的两端分别固 接在上、下台板上,轴上设有隔板,带有隔板的轴由通孔穿过,可在 通孔内往复运动;通孔内、隔板的上下两侧均设有抵接在隔板上的弹 簧;在活动支架的上、下台板之间安装有与输出轴相连接的支柱;所 述光纤收放机构安装在箱体内后部的独立舱体,包括光纤缠绕轮盘、 连杆、曲轴、行星减速器、第二驱动电机、第二驱动轴、蜗杆、蜗轮、 正齿轮及摆爪,第二驱动轴的一端通过行星减速器与第二驱动电机相 连,另一端分别连接有蜗杆及第一正齿轮;蜗轮位于蜗杆的上方、与 蜗杆啮合传动,蜗轮上设有曲轴,曲轴通过连杆与摆爪相连;光纤缠 绕轮盘安装在独立舱体上,轮盘轴的端部套设有与蜗杆上第一正齿轮 啮合传动的第二正齿轮;独立舱体上设有导轨,摆爪可往复移动地安 装在导轨上;主动轮为四个,对称设置在箱体的两侧;主动轮的直径 大于箱体的高度。
本发明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
1.结构简单、灵活。本发明自身结构简单,可以在恶劣的环境 中完成复杂的工作;两个电机分别驱动左右两个主动轮,相同的速度 实现前进和后退,差速实现转弯。
2.大直径轮具有良好的爬坡和越障性能。本发明选用直径大于 车箱体高度的大直径主动轮,这样的结构更有利于在复杂的地形条件 下行走,即使不慎发生倾翻,也不会影响其行走功能。
3.在主动轮与箱体之间安装了减震装置,在不影响机器人工作 的同时,延长了机器人的使用寿命。
4.由于无线通讯在井下巷道中会受到严重的回波干扰,以及信 号的急剧衰减,本发明采用光纤传输替代无线通讯;本发明自带光缆 及收放装置,在行进过程中自主铺设光缆;与控制平台实现数据传输 的光纤可通过光纤收放机构控制收放,有效地控制了光纤回收时的缠 绕位置。
5.车体采取整体隔爆的设计形式,完全按照GB38 36对爆炸性气 体环境用电器设备的要求进行隔爆设计。本发明可以在煤矿井下矿难 现场的含有爆炸性气体环境的1区工作,同时具有防尘、防水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仰视图;
图3为本发明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光纤收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控制系统流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272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