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害虫捕获器及害虫捕获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780043209.4 | 申请日: | 2007-10-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326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 发明(设计)人: | 吉田真也;田田美健治;高桥信晴;由井里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地球制药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A01M1/14 | 分类号: | A01M1/14;A01M1/02;A01M1/20;A01N25/34;A01N51/00;A01N65/00;A01P19/00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严志军;杨松龄 |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害虫 捕获 方法 | ||
1.一种害虫捕获器,包括:
具有开口的容器;以及
层状地容纳于所述容器内且含有害虫引诱剂的多个胶粒,
其中,所述胶粒的表面具有粘性,所述胶粒的尺寸为5~25mm,在该层状的胶粒之间形成使飞翔性害虫能够进入的空隙,所述飞翔性害虫被所述胶粒捕获。
2.一种害虫捕获器,包括:
具有开口的容器;
容纳于所述容器内且含有害虫引诱剂的害虫引诱部件;以及
在所述容器内层状地容纳在所述开口和害虫引诱部件之间的多个胶粒,其中,
所述胶粒的表面具有粘性,在该层状的胶粒之间形成使飞翔性害虫能够进入的空隙,通过使所述飞翔性害虫进入至所述胶粒层的内部且无法返回,从而使所述飞翔性害虫被所述胶粒捕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害虫捕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胶粒的表面粘住与所述胶粒接触的飞翔性害虫的翅膀、脚或体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害虫捕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胶粒的数量为50~200个/100cm3。
5.一种使用胶粒来捕获飞翔性害虫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具有开口的容器内层状地容纳含有害虫引诱剂的多个胶粒,所述胶粒的表面具有粘性,所述胶粒的尺寸为5~25mm,形成在所述胶粒之间具有空隙的胶粒层,并使所述飞翔性害虫进入至所述胶粒层的内部且无法返回,从而将所述飞翔性害虫捕获。
6.一种使用胶粒来捕获飞翔性害虫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具有开口的容器内具有害虫引诱部件和含有害虫引诱剂的层状地容纳的多个胶粒,所述胶粒的表面具有粘性,在所述开口和所述害虫引诱部件之间形成所述胶粒之间具有空隙的胶粒层,该胶粒层放置在从所述开口进入的所述飞翔性害虫通向所述害虫引诱部件的路径中,通过使所述飞翔性害虫进入至所述胶粒层的内部且无法返回,从而将所述飞翔性害虫捕获。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害虫捕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胶粒的尺寸为5~25mm。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害虫捕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胶粒的数量为50~200个/100cm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地球制药株式会社,未经地球制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43209.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