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帆船帆下桁的制动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780041200.X | 申请日: | 2007-10-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896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25 |
| 发明(设计)人: | 塞巴斯蒂安·塔迪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维夏德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3H9/10 | 分类号: | B63H9/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敬强 |
| 地址: | 法国*** | 国省代码: | 法国;FR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帆船 帆下桁 制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帆船帆下桁的制动装置。
背景技术
这种装置在进行转桁停驶操作时是尤其有效的。当帆船顺风航行时,或者当帆下桁伸到了帆船的外边时,最后都可以发挥作用。转桁停驶的操作旨在通过帆船船尾使其克服风向的影响而有意识的或者无意识的改变航向。
在这种情况下,当帆船快速行驶时,如果操作者不操作或者操作不当,帆下桁就会从一边猛地冲向另一边,更何况遇上大风或者海上的巨浪。这时帆下桁就可能撞上固定用的支索系并折断,或者折断桅杆与帆下桁相连的铰链活结。
同样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当一个船员停留在甲板上时,可能被快速移动的帆下桁撞到,这通常会引起严重的创伤,尤其是在头部。
为了使转桁停驶的操作更加安全,众所周知帆下桁制动器的使用可以降低其移动的速度。
于是主缆绳的端部被固定或者被导引到帆船的两边、例如侧支索下端的铁柱上。缆绳从制动装置中穿过,制动装置被固定在帆桁的下部。
此类装置在下列文献中已有公开:EP0630806,US4941420,GB2299798,US4138962和GB2358847。
这些装置都包括一个主体,该主体装设有固定到特别是帆下桁或者操纵缆绳上的固定装置,以及主缆绳的制动装置,该主缆绳的末端被固定到或者引导到设置在帆船两边沿纵向中轴线对称的两点上。
这些制动装置通常很复杂,由多个部件构成,体积大且价格昂贵。此外,使用时还需要使缆绳的一端穿过制动装置。因此这些装置不能被直接安装在缆绳的中间。这些装置使用时太耗时,令人感到乏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改进原有装置的缺陷,提供一种价格便宜,重量轻,体积小且容易安装的制动装置。
事实上,本发明涉及一种上述类型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制动器包括至少一个设置在主体上的、使主缆绳的环穿过的第一穿入开口,以及设置在主体上的第二开口,该第二开口与第一开口基本上平行,并且第二开口中包括能够卡住绕过其的环的突起的部件。
使用者可通过简单地将主缆绳上形成的环穿入到穿入开口中,再将该环环绕在该突起部件的周围。
缆绳与主体的摩擦会增加缆绳的各种曲率以及施加在其上的张拉力。
根据本发明的特征,突起部件是由朝第二开口的内部突起的突柱构成,该突起部件位于第一开口的对面,沿该部件的轴线方向,突起部件的长度小于第二开口的长度。
有利的是,主体包括至少两个供主缆绳的环穿过的开口,且他们彼此是基本上平行的。
制动效能比缆绳曲率值和缆绳曲率表面积更为重要。因此,缆绳穿过多个开口中的一个可增加装置的制动效能。
优选地,主体包括三个供主缆绳的环穿过的开口。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特征,主体是长的、扁平状,供主缆绳的环穿过的开口是沿主体的纵向中轴线A的方向彼此岔开的,且均以轴线A为中心。
本发明的一种可能情况是,供缆绳穿过的开口是长方形的,且由开口所确定的轴线基本上与主体的纵向中轴线相垂直。
有利的是,固定装置被固定在主体的一端,且以纵向中轴线为中心。
优选地,第二开口位于包括有固定装置的主体端部附近。
本发明还涉及按照本发明的制动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用主缆绳形成环;
第二步,环穿进主体中的至少一个供穿入的开口中;
第三步,将环绕过突起部件后从供穿入的开口穿出。
本发明的一种可能情况是,在第二与第三步之间,环从供穿入的开口中穿出,接着穿过第二开口,再穿入到供穿入的开口中。
因此,环被卷绕在供穿入的开口与第二开口之间的主体的区域周围,这样就可以通过摩擦力增大制动的效能。
附图说明
无论如何,本发明将借助以下对附图的描述对发明内容做出更为详实的解释,本发明只是以附图为例但不仅限于附图的情况,附图只是该制动装置的一个实施例。
图1、2示出了装设有本发明制动装置的帆船,分别显示了制动装置的第一和第二种使用方式;
图3至5显示了主缆绳安装到制动装置中的第一种安装方式的一系列步骤;
图6至8显示了主缆绳的不同的安装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2中示出了包含有桅杆1的一条帆船,桅杆1上装有帆下桁2和帆3。
制动装置4也被称为帆下桁制动器,它被安装在帆下桁2的下方,并借助于钩环5与其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维夏德公司,未经维夏德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4120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