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前部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35604.8 | 申请日: | 2007-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1671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26 |
发明(设计)人: | 玉腰浩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1/00 | 分类号: | B62D21/00;B60R19/24;B62D21/15;B62D2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柳春雷;南 霆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前部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3-182625号公报中公开了车体前部构造,所述车体前部构造包括副架,该副架包括: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架、连接该左右一对侧架的前端部的前架、在各侧架的后侧部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弯曲形成的分叉部、以及横架在在左右的分叉部之间的后架。
在所述车体前部构造中,除了将输入到一个侧架的偏移碰撞载荷从分叉部经由后侧安装架部传递给地板骨骼构件的路径以外,还形成有将其从分叉部经由后架传递给另一个侧架的路径,从而实现了碰撞载荷从副架后端侧到骨骼构架的有效传递以及分散。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构造中,在局部载荷被直接输入到前架的一部分的碰撞形态下,恐怕前架会弯曲而不能有效地将碰撞载荷传递并分散给侧架。在这样的碰撞形态下,为了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必须通过前架来承接碰撞载荷并使接住的碰撞载荷有效地分散给侧架。作为用于上述情况的对策,人们想到了提高前架和侧架的结合强度,但如果仅仅提高结合部的强度,则可以预料到例如在碰撞载荷仅被输入一个侧架的碰撞形态下,撞击变形量减少会对车厢产生强烈的碰撞G等,反而会使得变形模式或能量吸收效率恶化。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与碰撞形态无关地高效吸收碰撞能量的车辆的前部构造。
即,本发明的车辆的前部构造的特征是,包括:左右一对的纵向部件,在车辆的前部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横向部件,在一对纵向部件的前端部之间朝向车辆宽度方向横向架设;以及转动限制部件,当从车辆前方施加了碰撞载荷时,抑制横向部件与纵向部件向相对靠近的方向上转动,容许横向部件与纵向部件向相对离开的方向上转动。
此外,在本发明的车辆的前部构造中,优选的是,转动限制部件被设置在纵向部件与横向部件之间,限制纵向部件与横向部件向相对靠近的方向转动。
此外,在本发明的车辆的前部构造中,优选的是,转动限制部件在车宽方向上被设置在纵向部件的车辆内侧。
此外,在本发明的车辆的前部构造中,优选的是,当从车辆前方施加了碰撞载荷时,转动限制部件将横向部件的载荷传递给纵向部件,抑制横向部件与纵向部件向相对靠近的方向转动。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前部构造,当从车辆前方施加了碰撞载荷时,抑制横向部件与纵向部件向相对靠近的方向上转动。因此,例如在横向部件的一部分被直接输入局部载荷这样的碰撞形态下,抑制了横向部件的弯曲变形,因此能够由横向部件承接碰撞载荷并将接住的碰撞载荷分散给纵向部件。另一方面,由于容许横向部件与纵向部件向相对离开的方向上转动,因此,例如在仅一个纵向部件被输入碰撞载荷这样的碰撞形态下,不使纵向部件的能量吸收效率恶化。结果能够与碰撞形态无关地高效吸收碰撞能量。
在本发明的车辆的前部构造中优选的是,所述纵向部件基于从车辆前方施加的碰撞载荷而向离开横向部件的方向上转动。
如上所述,容许横向部件与纵向部件向相对离开的方向上转动。该情况下,通过纵向部件向离开横向部件的方向上转动,能够抑制横向部件的影响并使纵向部件变形,因此能够切实抑制纵向部件的能量吸收效率的恶化。
在本发明的车辆的前部构造中优选的是,当纵向部件及/或横向部件基于从车辆前方施加的碰撞载荷而变形时,所述转动限制部件将施加在横向 部件上的碰撞载荷传递给纵向部件而,将纵向部件被施加的碰撞载荷向横向部件的传递断开。
该情况下,例如在横向部件的一部分被直接输入局部载荷的碰撞形态下,由横向部件承接的碰撞载荷被高效地分散在纵向部件上。另外,例如在仅一个纵向部件被输入碰撞载荷这样的碰撞形态下,由于断开了从纵向部件向横向部件的载荷传递,因此能够抑制横向部件的影响并通过纵向部件吸收碰撞能量。结果能够与碰撞形态无关地高效吸收碰撞能量。
在本发明的车辆的前部构造中优选的是,所述转动限制部件配置为在通过纵向部件和横向部件形成的区域的内侧卡合所述纵向部件和所述横向部件,当横向部件被施加碰撞载荷时保持纵向部件和横向部件的卡合,当纵向部件被施加碰撞载荷时分离纵向部件和横向部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3560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