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及负极有效
| 申请号: | 200780031691.X | 申请日: | 2007-07-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0701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2 |
| 发明(设计)人: | 河井隆伸;本川健一;松本隼人;山下和晃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碳素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M4/58 | 分类号: | H01M4/58;H01M4/36;H01M4/02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 昕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锂离子 二次 电池 负极 活性 物质 | ||
1.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 得到的在表面具有炭黑和沥青由来的碳复合化而成的微小突起的近似 球形的石墨粒子A,所述石墨粒子是对将天然石墨制成球状的母材浸 渍和包覆沥青和相对于天然石墨的重量比在2%~50%的炭黑的混合 物,在900℃~1500℃下烧成而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其特 征在于,包括将所得的石墨粒子A进一步在高温下石墨化而得的在表 面具有微小突起的近似球形的石墨粒子B。
3.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包括作为 权利要求1的石墨粒子A与权利要求2的石墨化而得的石墨粒子B的 混合物的近似球形的石墨粒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其特 征在于,包括石墨粒子A与石墨粒子B的重量混合比例为:石墨粒子 A=50~100%,石墨粒子B=0~50%,A+B=100%的近似球形的石墨粒 子,且排除A=100%,B=0%的情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其特 征在于,包括石墨粒子A与石墨粒子B的重量混合比例为:石墨粒子 A=0~30%,石墨粒子B=70~100%,A+B=100%的近似球形的石墨粒 子,且排除A=0%,B=100%的情形。
6.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是权利要 求1的石墨粒子A与将沥青和炭黑的混合物在900℃~1500℃下烧成 并粉碎、整粒而得到的碳粒子C的混合物。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 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在使用了波长514.5nm的氩气激光的拉曼光 谱分光分析中,具有在1600cm-1附近及1580cm-1附近具有峰的G能带 的复合峰,且在D能带的1380cm-1附近具有至少一个峰,并且利用X 射线广角衍射得到的晶面的面间隔d002为0.335~0.337nm。
8.一种负极,其特征在于,在金属制集电体上涂布将权利要求1~ 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负极活性物质与有机粘合剂混匀的材料,干燥、 压制而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负极,其特征在于,涂布厚度为30~ 100μm,电极密度为0.9~1.8g/cm3。
10.一种包括在表面具有炭黑和沥青由来的碳复合化而成的微小 突起的近似球形的石墨粒子A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的制 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将天然石墨制成球状的母材浸渍和包覆沥青 和相对于天然石墨的重量比在2%~50%的炭黑的混合物,在900℃~ 1500℃下烧成而得。
11.一种包括在表面具有微小突起的近似球形的石墨粒子B的锂 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利用权利 要求10的制造方法得到的石墨粒子A进一步在高温下烧成而将其石墨 化。
12.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 于,向利用权利要求10的制造方法得到的石墨粒子A中,混合将沥青 与炭黑的混合物在900℃~1500℃下烧成并粉碎、整粒而得到的碳粒 子C。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碳素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碳素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31691.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