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合动力作业车辆有效
| 申请号: | 200780028883.5 | 申请日: | 2007-0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0127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05 |
| 发明(设计)人: | 西村悟;平木彦三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
| 主分类号: | E02F9/20 | 分类号: | E02F9/20;B60K6/20;B60K6/28;B60K11/04;E02F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岳雪兰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 动力 作业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动力作业车辆,尤其涉及在混合动力用组件的配 置结构方面具有特征的混合动力作业车辆。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建筑机械、土木机械、农业机械、搬运用车辆、行驶用车 辆等作业车辆中,逐渐开始使用兼用发动机和发电电动机(也称为电动发 电机motor generator)的混合动力作业车辆。在这些混合动力作业车辆中, 大多采用在旋转机架的上部平面的后部横向配置发动机的结构。
在横向配置发动机的混合动力作业车辆中,提出了将蓄电系统设备配 置于旋转机架前侧的建筑机械的设备配置结构(参照专利文献1)等。此外, 还提出了一种混合动力式建筑机械(参照专利文献2),其中,虽然将蓄电 池配置在旋转机架的前侧的结构没有变化,但是对蓄电池的电力进行转换 的逆变器配置于发动机室内的吸气室。
专利文献1记载的设备配置结构,作为本发明的现有例1,在附图10 中表示其平面图。如图10所示,在上部旋转体机架50的后部,具有收纳 发动机56以及发动机系统设备类53等的发动机室52。此外,在上部旋转 体机架50的右侧前部,配置有蓄电系统的设备类54,在驾驶室51后方即 左侧后部,配置有高压的液压系统设备类55。
蓄电系统的设备类54包括:发电电动机59,其在电力再生时作为发电 机运转,并且在发动机56的驱动扭矩不足的时候作为电动机运转;蓄电装 置60,其蓄存由发电发动机59发电产生的再生能量,此外供给发电电动机 59的驱动能量;逆变器61,其用于控制发电电动机59。
作为蓄电装置60,使用比如能够反复进行高速充电、放电的高容量电 容器或锂离子电池等。
专利文献2记载的冷却装置,作为本发明的现有例2,在附图11中表 示其平面图。如图11所示,在旋转自如地配置在液压铲车的下部行驶体上 的上部旋转体76的下部,设置有作为上部旋转体机架的旋转机架77。旋转 机架77上,在前部靠左一侧安装有驾驶室78,在后部具有由未图示的发动 机罩和配重包围的发动机室81。
在发动机室81中,从左侧依次配置散热器83,冷却风扇84、发动机 71、发电电动机73以及液压泵72。通过沿散热器83延伸设置的隔板82, 在散热器83左侧的发动机室81中设置有吸气室81a。在吸气室81a内,配 置有用于控制发电电动机73的逆变器79。
在上部旋转体76的前部右侧,配置有液压油箱85、燃料箱86以及操 作阀87;在上部旋转体76的中央部,安装有旋转用电动机75。在上部旋 转体76的前部左侧,配置有驾驶室78;在驾驶室78的下方的旋转机架77 上,设置有蓄电池收纳室89。在蓄电池收纳室89内构成为收纳有蓄电池 74,同时,将冷却驾驶室78的空调的冷风吸入蓄电池收纳室89内来冷却 蓄电池74的结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6946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227241号公报
在混合动力作业车辆中,必须配置用于蓄存发电电动机发电产生的电 力的蓄电装置,及控制混合动力作业车辆的电动部的控制设备等,而他们 的设置场所就成为问题。
如果重新进行适于混合动力作业车辆的设计,能够获得适于混合动力 作业车辆的配置结构。但是,与现有的作业车辆相比,在混合动力作业车 辆中,必须配置发电电动机及电动马达,此外,还必须配置控制这些装置 的控制设备或用于冷却这些装置的冷却回路等,从而会导致制造成本的增 加。
再者,一旦进行新的设计,就不能利用现有作业车辆中使用的机架结 构等,不能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因此,为了降低制造成本的增加,希望有效利用目前被使用的作业车 辆的结构,实现现有的作业车辆结构与混合动力作业车辆结构的通用化。
专利文献1、2中显示的就是利用现有的作业车辆的一部分结构的车辆。 但是,因为蓄电装置与发电电动机是被分离配置的,所以必须延长连接蓄 电装置和发电电动机的配线的长度。尤其是,在专利文献1中的设备配置 结构中,以缩短配线的长度作为目的之一,但是因为蓄电装置是配置于与 发动机室不同的室内,所以不能进一步缩短配线的长度。
一旦配线长度变长,就会产生电力损耗增大的问题,因此优选尽可能 缩短配线长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2888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