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囊门、撕裂线的断裂控制方法及气囊展开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28659.6 | 申请日: | 2007-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9534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9 |
发明(设计)人: | 香村隆裕;宇佐美纯也;林英之;村主隆博;加藤贤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21/20 | 分类号: | B60R21/20;B60K37/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温大鹏;杨松龄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囊 撕裂 断裂 控制 方法 展开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不可见地形成于在基材上具有表皮的各种车辆内装件 的气囊门、气囊门的撕裂线的断裂控制方法和气囊门断裂时的气囊展开 方法。
更详细地说,第一,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囊门,该气囊门进行了基材 断裂用的撕裂加工和表皮断裂用的撕裂加工,以使得在气囊膨胀、展开 时,基材和表皮彼此按照同步且优选的分部位断裂顺序断裂。第二,本 发明涉及在气囊展开时用于使气囊门的撕裂线以所希望的优选模式断 裂的撕裂线的断裂控制方法。第三,本发明涉及利用简易设备引导在机 动车等车辆受到冲击时膨胀的气囊向最佳方向展开的气囊展开方法。
背景技术
(气囊门及撕裂线的断裂控制方法)
例如,设于机动车的副驾驶座位的气囊装置一般配设于作为车辆内 装件的仪表板的背面侧。此时,通常在仪表板的位于该部分的板基材的 背面,作为一次撕裂加工而形成气囊门形状的连续撕裂槽。该撕裂槽多 形成为由一对门构成的对开门式气囊门的形状。接着,在撕裂槽的底部 进一步进行二次撕裂加工。通过这些撕裂加工,气囊门构成为,基于气 囊展开时的膨胀压力而迅速断裂、打开。
但是,仪表板等各种车辆内装件一般而言设为,在基材上通常经由 发泡材料层形成具有表皮的层叠结构体。作为这样的层叠结构体的撕裂 加工,除断裂阻力极小的发泡材料层之外,需要进行能够使基材和表皮 断裂的撕裂加工。上述撕裂槽的形成属于基材断裂用的撕裂加工。这些 撕裂加工考虑所谓的不可见性而从车辆内装件的背面侧即基材侧进行。
[文献1]:日本特开2003-191815号公报
上述文献1所公开的气囊门具有在至少具备芯材和表面材料的仪表 板上设置的撕裂线。该撕裂线由从仪表板的背面侧呈虚线状地断续形成 的深浅两种深度的孔构成。关于撕裂槽的形成没有公开。上述深孔贯通 芯材并到达表面材料,浅孔未到达表面材料。
[文献2]:日本特开2003-212075号公报
上述文献2所公开的气囊门的撕裂线结构设于将基材、发泡树脂层 以及表皮层叠的仪表板。在基材上呈撕裂槽状设置的展开部具有:贯通 基材并到达发泡树脂层中间的长孔状除去部11、贯通基材及发泡树脂层 并到达表皮的点状孔6。点状孔6呈虚线状地断续形成。
[文献3]:日本特公平6-94266号公报
上述文献3所公开的气囊收纳用罩中,形成由中央撕裂线和一对端 部撕裂线构成的连续槽部。在槽部隔开间隔地设置深的凹部。并且,在 中央撕裂线的中央部附近,增大上述槽部的深度。
[文献4]:日本特开2004-331046号公报
上述文献4所公开的气囊装置的盖部件也设置有凹条,以形成在气 囊膨胀时开裂的撕裂线。在凹条上隔开间隔地设有凹孔。并且,将撕裂 线中应开始开裂的部分的凹条形成为比其它部分的凹条深。关于盖部件 带有表皮时的撕裂线的结构没有公开。
根据本申请发明人的研究,对在带有表皮的车辆内装件上形成的气 囊门用撕裂线而言,按照撕裂线各部分的撕裂加工内容的情况,气囊展 开时气囊门的断裂模式变化大。于是,在气囊门断裂、打开时,基材和 表皮分别按照优选的分部位断裂顺序且彼此同步地断裂是很重要的。
基于这样的观点,对文献1~文献4进行研究,可以指出如下情况。 即,在上述文献1及文献2中公开了在带有表皮的仪表板上一并进行基 材断裂用的撕裂加工和表皮断裂用的撕裂加工的技术。但是,并不能看 到要通过这些撕裂加工来限制基材和表皮的分部位断裂顺序的技术思 想。并且,完全看不到将基材和表皮的断裂顺序同步的技术思想。
在文献3及文献4中,可认为公开了按照不同部位调节在气囊收纳 用罩等处设置的气囊门形状的槽的深度来限制分部位断裂顺序的技术。 但是,由于这些是以对不带有表皮的基材进行的撕裂加工为前提,因此, 没有公开表皮的撕裂加工。当然也完全没有公开对表皮的分部位断裂顺 序进行限制的方案,更没有公开对与基材的分部位断裂顺序同步的表皮 的分部位断裂顺序进行限制的方案。
于是,如后面关于本发明所述的那样,基材断裂顺序的限制和表皮 断裂顺序的限制之间,在其撕裂加工的形态和整个撕裂线的加工部位分 布方面存在大的差别。因此,在从文献3或文献4所记载的基材的分部 位断裂顺序的限制方案进行的类推中,难以想到表皮的分部位断裂顺序 的限制方案。更难以想到对与基材的分部位断裂顺序同步的表皮的分部 位断裂顺序进行限制的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车体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车体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286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机械后挡板
- 下一篇:能可逆膨胀的能量吸收组件及其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