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隔震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780025586.5 | 申请日: | 2007-06-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472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15 |
| 发明(设计)人: | 竹之下雪德;细野幸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翁令司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F15/04 | 分类号: | F16F15/04;E04H9/02;F16F1/4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段承恩;常殿国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隔震(避震)装置,特别是涉及设置在土木桥梁、建筑物等的上部构造物与基础或者下部构造物之间,为了抑制由于地震所造成的上部构造物的摇动的隔震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对于隔震装置提出了各种方案,其构成为:将摩擦板以层叠的状态配置于叠层橡胶体的上下方向上设置的中空部,支承上部构造物的铅直(垂直)负荷,并且在因地震等产生水平变形时,通过由该摩擦板间产生的摩擦力得到衰减。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在上下面板之间并列夹持复合叠层体和由层叠了多个涂敷了高分子化合物的金属板等的摩擦板构成的叠层体的隔震构造体,其中复合叠层体由将多个具有刚性的硬质板和具有粘弹性性质的软质板各自交替层叠构成。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隔震构造体的构成为:在上面板和下面板之间,将作为硬质板的铜板20枚和作为软质板的橡胶板21层交替层叠,并在该叠层体部分的中央设置的中空部中,封入层叠了43块的玻璃纤维强化不饱和聚酯树脂制的摩擦板。该隔震构造体,在摩擦板的叠层体上作为压板配置铁板,在中央部配置设有母螺纹的上盖,以150kg-cm的转矩拧紧上盖以在摩擦板叠层体上施加封入力,且该封入力可通过上盖的转矩进行调整。
此外,在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隔震支承装置的方案,该隔震支承装置具备:柔性(可挠性)支承体和滑动板叠层体,其中,柔性支承体是将橡胶等的弹性体层和中间刚性板在上下方向交替地粘结、层叠而成;滑动板叠层体是以可相互滑动的方式在上下方向堆积由铁合金、铜或其合金、聚四氟乙烯、石墨中的至少一种构成的多个滑动板构成的,滑动板叠层体以被柔性支承体包围的方式配置,这两者共同作为支承负荷的构造,滑动板叠层体中的几个滑动板由与其它滑动板的摩擦系数不同的材质构成。
这些发明,由于层叠的摩擦板的高度是一定的,因此作为抑制在叠层橡胶体产生随时间的变化当中铅直方向的位移(移位)慢慢下降的徐变现象的手段,或者作为降低在叠层橡胶体产生了水平变形时的铅直方向的沉降现象的手段,例如,适合面向单户独立住宅等用的重量轻的结构体,然而另一方面,在隔震装置支承的负荷大的情况下,则对摩擦板或者摩擦板安装部作用过大的铅直负荷,因而存在摩擦特性的改变、摩擦板的破损进而隔震装置自身破损的可能。
因此,着眼于叠层橡胶体水平变形时产生的铅直方向的沉降的行为,而提出了如下的技术,即,即使在隔震装置产生了水平变形的情况下,为了不对摩擦板施加过大的负荷,而在层叠于叠层橡胶体的中空部内的摩擦板的上方和/或下方设置缓冲材,来防止对摩擦板造成过大的铅直负荷的负担。
例如,在专利文献4中提出的隔震装置,其构成包括:叠层橡胶,是将橡胶板与金属板交替地粘结,并且在叠层面上铅直地设置了贯穿孔;凸缘,其粘着在上述叠层橡胶的两端面;多枚摩擦板,层叠在叠层橡胶的孔内;反弹(弾発)部件,用于施加在铅直方向上按压上述摩擦板的预压。
另外,在专利文献5中提出的轻质建筑物用隔震装置为:在一对安装板间交替地层叠加强板和弹性板,并且将这些安装板和弹性板彼此、以及弹性板和加强板彼此分别粘结而构成隔震装置主体,在上述隔震装置主体上,至少穿设了贯穿加强板及弹性板的振动衰减用的孔,在该孔内,设置低硬度的低弹性部件和交替层叠的具有刚性的板状体,在低弹性部件的外周部和孔的构成面之间设置缝隙,并且板状体彼此之间可自由滑动。
此外,在专利文献6中提出的隔震装置,具备贯穿孔,该贯穿孔将在上下方向上交替地层叠了橡胶状弹性层和刚性板层的叠层部在上下方向上贯穿,将多个摩擦板在层叠的状态下封入该贯穿孔内,该隔震装置形成为能够抑制摩擦板彼此的烧结(烧熔,烧接)和伴随于此的摩擦系数的改变,能够获得稳定的隔震效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0512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29684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国专利第3717287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昭62-141330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国专利第2990532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0-283229号公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翁令司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翁令司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2558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