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植入式器械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20740.X | 申请日: | 2007-10-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6010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7 |
发明(设计)人: | 弗朗兹·弗雷登泽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国pfm医用商品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00 | 分类号: | A61B17/00;A61B19/00;A61B17/12;A61F2/06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万学堂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植入 器械 | ||
1.一种人体和/或动物体内使用的植入式器械(1),用于封堵或部分封堵缺损开口(2)、内腔、器官通道,或用于在壁、器官、内腔之间提供限定的联通开口,其包括托架结构(17),其第一形状沿轴(x)的长度比横向范围大,而其第二形状沿轴(x)的长度比横向范围小,其中,托架结构(17)具有近端和远端部(10,11),并呈纬纱或织网或夹层布或丝网形式;
其特征在于,
第二形状的至少一个部分(11)具有背向另一个部分(10)的第一子部(14),并形成双层构型的第二子部(13),后者首先从第一形状展开为第二形状并沿朝向另一部分(10)的方向向后弯折到第一子部(14),或者
第二形状的至少一个部分(11)包含两个子部(13,14),其中一个子部是首先从第一形状展开到第二形状,并沿背向另一部分(10)的方向弯折到第二子部(14),而第二子部则面向所述另一部分(10),或者
第二形状的至少一个部分(116,117)包含两个子部,其中一个子部是首先从第一形状展开到第二形状,并沿背向另一部分(117,116)方向弯折到第二子部,而第二子部则面向所述另一部分,其中,一个部分(116)呈圆盘状构型,而另一部分(117)则呈气球凸出形或锚形构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入式器械(1),其特征在于,在近端部和远端部(10,11)之间设置了中间部(15),其直径相对于近端部和远端部(10,11)要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植入式器械(1),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部分至少在其边缘区域基本上呈圆盘状或凸起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植入式器械(1),其特征在于,一个部分呈圆盘状,而另一个部分则呈凸起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植入式器械(1),其特征在于,一个部分带有端部基本上为封闭的托架结构(1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植入式器械(1),其特征在于,该基本上封闭的端部的形状是,其位于套管构件内,并将托架结构(17)的纬纱或夹层布或织网或丝网结合在一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入式器械(1),其特征在于,植入式器械(1)为支架形状,其一端端部(11)彼此相向弯折呈双层构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植入式器械(1),其特征在于,第二子部(13)向内向后弯折到第一子部(14)。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植入式器械(1),其特征在于,在近端和/或远端部(10,11)的区域和/或在近端和远端部(10,11)之间设有至少一个膜构件(4)。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植入式器械(1),其特征在于,膜构件(4)固定在植入式器械(1)的托架结构(17)的纬纱、织网、夹层布或丝网上。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植入式器械(1),其特征在于,通过缝制托架结构的外边缘(18)的区域将膜构件(4)固定到托架结构(17)上。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植入式器械(1),其特征在于,通过用线状构件(19)穿过膜构件(4)的边缘和托架结构(17)的边缘环以形成环圈,并在托架结构(17)的边缘环处打至少一个结,从而将膜构件(4)固定到托架结构(17)上。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植入式器械(1),其特征在于,膜构件(4)的尺寸大致相当于需要封堵的缺损开口(2)的尺寸。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植入式器械(1),其特征在于,膜构件(4)是这样确定尺寸并固定到植入式器械(1)上的,即在植入式器械(1)的第二形状时,膜构件(4)基本上完全覆盖了该器械。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植入式器械(1),其特征在于,膜构件(4)基本上完全覆盖了远端部(11)。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植入式器械(1),其特征在于,植入式器械的托架结构(17)的纬纱或织网或夹层布或丝网的密度足以使托架结构(17)起到膜构件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国pfm医用商品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德国pfm医用商品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20740.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