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膨胀聚烯烃组合物和含有膨胀聚烯烃组合物的隔绝车辆部件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17889.2 | 申请日: | 2007-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4888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03 |
发明(设计)人: | S·凯兰;D·奥勒-德利奥玛利;F·B·马丁内斯;H·莱科维奇;B·I·乔杜里;A·J·艾-卡迪比;T·H·荷 | 申请(专利权)人: | 陶氏环球技术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J9/00 | 分类号: | C08J9/00;C08L2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程 伟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膨胀 烯烃 组合 含有 隔绝 车辆 部件 | ||
本申请要求2006年4月6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No.60/790,328 的权益。
本发明涉及可膨胀聚烯烃组合物及其作为现场发泡增强和/或隔绝 材料的用途。
聚合泡沫越来越多地用在汽车工业中。这些泡沫用于结构增强、 防腐蚀和减轻声音和振动。在许多情况下,如果泡沫可以在需要该泡 沫的位置成型而非将预发泡的部件组装到该结构其余部分上,制造是 最简单最廉价的。
现场发泡制剂已获偏爱,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发泡步骤可以整合 到其它制造法中。在许多情况下,发泡步骤可以与汽车涂布(例如阳 离子沉积底漆,如所谓的“E-涂层”材料)同时进行。这些泡沫在这类情 况下可以通过在施加E-涂层之前或之后,将反应性泡沫制剂涂施到汽 车部件或分装件上并随后烘烤涂层来成型。泡沫制剂随后在烘烤涂层 时膨胀并固化。
在这些用途中使用聚氨酯泡沫,因为它们通常表现出与基底的优 异粘合性。但是,聚氨酯泡沫具有两个显著问题。第一问题在于,这 些泡沫制剂通常是双组分组合物。这意味着,原材料必须计量加入、 混合并分配,这通常需要不仅昂贵还会占据大量工厂空间的设备。一 些单组分湿固化性聚氨酯泡沫组合物可用在这些用途中,但湿固化缓 慢且通常不能产生低密度泡沫。
聚氨酯泡沫的第二问题在于,工人暴露在反应性化学品,如胺和 异氰酸酯中。
除这些问题外,可发泡聚氨酯组合物通常必须在涂层(如E-涂层) 烘烤和固化后施加。
由于这些问题,已经试图用可膨胀聚烯烃组合物替代聚氨酯泡沫。 聚烯烃具有是固态单组分材料的优点。因此,它们可以挤出或以其它 方式成型为便于插入需要泡沫增强或隔绝的特定空腔中的形状和尺 寸。可以配制这些组合物以使它们在E-涂层烘烤步骤的条件下膨胀。
耐热性和与基底的粘合性是与可膨胀聚烯烃组合物相关的考虑因 素,出于这些原因,乙烯与极性含氧单体的共聚物在这些用途中受到 偏爱。因此,例如,在美国专利No.5,385,951中,乙烯-甲基丙烯酸甲 酯共聚物因其发泡特性、热稳定性和粘合性而被描述为所选聚烯烃。 在EP 452 527A1和EP 457 928 A1中,由于这些共聚物的耐热性,乙 烯和极性共聚单体如乙酸乙烯酯的共聚物是优选的。WO 01/30906描 述了使用马来酸酐改性的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可膨胀聚烯烃在这些用途中尚未达到最佳。稳定的泡沫制剂要求 聚烯烃在膨胀过程中交联。与聚烯烃的软化和膨胀剂的活化有关的交 联反应的时机选择非常重要。交联反应的时机选择非常重要。如果太 早发生交联,树脂体(resinous mass)不能完全膨胀。延迟交联也会造 成不完全膨胀或甚至泡沫崩塌。由于这些问题,市售可膨胀聚烯烃产 品通常膨胀至其初始体积的仅300至1600%。需要更高的膨胀以使用 最少量的材料更完全地填充空腔。膨胀至其初始体积的1800%或更大, 尤其是2000%或更大的材料高度合意。
如美国专利No.5,385,951、EP 452 527A1、EP 457 928A1和WO 01/30906中所述的组合物的另一复杂情况在于,聚烯烃在膨胀过程中 往往太早软化。软化的或熔融的树脂往往在其可以交联和膨胀之前流 向空腔底部。如果空腔不能留住流体,该聚烯烃组合物甚至可在发生 膨胀和交联之前漏出。
因此,膨胀材料往往占据空腔底部而非均匀填充可用空间。如果 空腔小,可以通过简单使用更多的可膨胀组合物来解决该问题。在要 填充更大或更复杂的空腔时,这提高了成本并且没有解决该问题。在 一些情况下,仅在一部分空腔中需要增强或隔绝。由于可膨胀聚烯烃 在加热时流动的趋势,在这些情况下使用可膨胀聚烯烃是非常困难的, 除非该部分正好是空腔的底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陶氏环球技术公司,未经陶氏环球技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1788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