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管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780013612.2 | 申请日: | 2007-02-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2157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9 |
| 发明(设计)人: | 大泽健治;鹤田克也;有村秀一;小谷俊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渕上密克罗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臧建明 |
| 地址: | 日本鹿***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热管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管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关于适合使用于薄型,且平板状的热管者。
背景技术
作为热管,有日本特开2002-039693号公报及日本特开2004-077120号公报等所介绍的。这种热管,是以具有冷媒循环用孔的薄板所构成的隔板等数个重叠,在该重叠的上下重叠外壁构件等构成于内部具有冷媒循环空间的冷却部本体(容器),在该冷却部本体内的冷媒循环空间封入例如水等冷媒。
在此,对冷却部本体内的冷媒封入,是例如在热管的侧面或上面或者下面设孔,通过该孔对内部注入冷媒,在其注入后,以填隙等封闭的方法进行封闭。
对于如此的热管,由于以薄板状的构件构成热管,故有可以提供薄型的平板型热管的优点,并且,互相重叠各冷媒循环用孔的部分成为冷媒通过的流路,借由毛细现象冷媒向冷媒循环用孔的偏移部分移动,而热传导性良好等的几个优点。
如此的热管,相较于同样的材料、外形、容积的金属体具有数倍至数十倍的热散效果,可说最适合作为CPU(中央处理装置)或LED(发光二极管)等高重要性装置的散热。
然而,现有技术中,由冷媒注入孔对冷却部本体内例如作为冷媒将水注入后,借由密封构件将该冷媒注入孔封闭。然后,作为如此的密封构件的材质,虽已知有焊锡,但此时,冷却部本体的材质(例如,铜、铜系材料、或铝、铝系材料)与密封构件的材质会不同。则,封入冷却部本体的内部空间的冷媒,接触该冷却部本体及密封构件,而有产生局部电池作用的可能。
即,对于冷媒,即使充分小心地使用例如不含离子(带电的杂质)的纯水,也难以避免含有些微的离子。借此,在冷却部本体内,必然构成局部电池而产生局部电池作用,有因此而发生腐蚀之虞。因此,对如此的热管,在现有技术中虽有图谋长寿化,期望能防止因局部电池作用的腐蚀而图谋较先前更加长寿化。
又,作为密封构件使用焊锡时,由于焊锡的熔点低,而有例如以180-220℃程度的高温而减低甚至消失密封效果的可能性,故期望即使在高温亦可继续确实地发挥密封效果。
然而,如上所述,在日本特开2002-039693号公报及日本特开2004-077120号公报所介绍的热管等,随着图谋小型化及薄型化,该部分的机械强度变弱,在以密封构件封闭冷媒注入孔的过程,冷却部本体有在该冷媒注入孔部分破损之虞。
即,在冷却部本体,在对应隔板的冷却循环用孔的位置配置冷媒注入孔,则在将密封构件压入冷媒注入孔封闭的过程,有以施加于密封构件的力使冷媒注入孔外围产生压溃等的破损之虞,有难以提升生产性的问题。又,在于使用过程,有在冷媒注入孔的部分产生破损之虞。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03969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0771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点,而提供一种即使在高温下仍可继续确实地发挥密封效果,可图谋较现有技术更加长寿化的热管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为,提供可以提升生产性,以图谋更加低价化、长寿化的热管。
本发明的热管,包括:冷却部本体,其由在于内部空间形成冷媒的循环路径的金属所构成;冷媒注入孔,其形成于上述冷却部本体,对上述内部空间注入上述冷媒;及密封构件,其将上述冷媒封入上述内部空间,封闭上述冷媒注入孔,其特征在于:上述密封构件由与上述冷却部本体同质或类似的可塑性金属所构成。
本发明的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部本体,其借由设于上板及下板间的一个或数个中板,在内部空间形成冷媒的循环路径;以及冷媒注入孔,其形成于上述冷却部本体,对该冷却部本体的内部空间注入上述冷媒,借由密封构件封闭,其中上述中板,包括:补强部,其形成于对应上述冷媒注入孔的外围区域的部分,具有既定的厚度;及冷媒用孔,其形成于对应上述冷媒注入孔的部分。
本发明的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部本体,其由在内部空间形成冷媒的循环路径的金属所构成;冷媒注入孔,其形成于上述冷却部本体,对上述内部空间注入上述冷媒,借由密封构件封闭,使上述冷媒成微小粒子状由上述冷媒注入孔对上述内部空间注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渕上密克罗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渕上密克罗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1361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燃机的漏气处理装置
- 下一篇:液晶聚酯组合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