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管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780013612.2 | 申请日: | 2007-02-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2157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9 |
| 发明(设计)人: | 大泽健治;鹤田克也;有村秀一;小谷俊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渕上密克罗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臧建明 |
| 地址: | 日本鹿***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热管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却部本体,其借由设于上板及下板间的至少一个中板,在内部空间形成冷媒的循环路径;以及
冷媒注入孔,其形成于所述冷却部本体,对该冷却部本体的内部空间注入所述冷媒,借由密封构件封闭,
每个所述中板包括:
补强部,其形成于对应所述冷媒注入孔的外围区域的部分,具有既定的厚度;及
冷媒用孔,其形成于对应所述冷媒注入孔的部分。
2.一种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却部本体,由金属所构成,其借由设于上板及下板间的至少一个中板,在内部空间形成冷媒的循环路径;
冷媒注入孔,其形成于所述冷却部本体,用于对该冷却部本体的内部空间注入所述冷媒;及
密封构件,用于将所述冷媒封入所述内部空间,封闭所述冷媒注入孔;
其中:
所述密封构件由与所述冷却部本体同质或类似的可塑性金属所构成;
每个所述中板包括:
补强部,其形成于对应所述冷媒注入孔的外围区域的部分,具有既定的厚度;及
冷媒用孔,其形成于对应所述冷媒注入孔的部分,使所述冷媒成微小粒子状由所述冷媒注入孔对所述内部空间注入。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管,其特征在于,其中封闭所述冷媒注入孔的所述密封构件没有由所述冷却部本体的表面凸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管,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循环路径包括冷媒成为蒸气扩散的蒸气扩散流路,对应所述冷媒注入孔的部分配置于所述蒸气扩散流路,在所述补强部,沿着所述冷媒在所述蒸气扩散流路内成为蒸气扩散的扩散方向形成有狭缝。
5.一种热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准备借由设于上板及下板间的至少一个中板,在内部空间形成冷媒的循环路径,在所述中板,形成有对应形成于所述上板或所述下板的冷媒注入孔的外围区域的部分的具有既定厚度的补强部,并且在对应所述冷媒注入孔的部分形成有冷媒用孔的冷却部本体;
由所述冷媒注入孔对所述冷却部本体的内部空间注入所述冷媒;
对所述冷媒注入孔载置密封构件;及
借由在真空下对所述密封构件加压,使该密封构件将所述冷媒注入孔封闭。
6.一种热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准备由金属构成的冷却部本体,冷却部本体借由设于上板及下板间的至少一个中板,在内部空间形成冷媒的循环路径,在所述中板,形成有对应形成于所述上板或所述下板的冷媒注入孔的外围区域的部分的具有既定厚度的补强部,并且对应所述冷媒注入孔的部分形成有冷媒用孔;
由所述冷媒注入孔对所述冷却部本体的内部空间注入所述冷媒;
对所述冷媒注入孔载置由与所述冷却部本体同质或类似可塑性金属构成的密封构件;及
借由在真空下对所述密封构件加压使该密封构件将所述冷媒注入孔封闭;
在注入步骤,使所述冷媒成为微小粒子状由所述冷媒注入孔注入所述内部空间。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热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封闭步骤,直到以所述密封构件完全封闭所述冷媒注入孔的状态,经由形成于所述冷媒注入孔的内周面的放气沟保持外部与所述内部空间连通的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渕上密克罗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渕上密克罗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13612.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燃机的漏气处理装置
- 下一篇:液晶聚酯组合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