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驾驶辅助装置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780011428.4 申请日: 2007-03-23
公开(公告)号: CN101410868A 公开(公告)日: 2009-04-15
发明(设计)人: 藤田日出人;石井洋平;本乡仁志 申请(专利权)人: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主分类号: G06T3/00 分类号: G06T3/00;B60R1/00;B60R11/02
代理公司: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李贵亮
地址: 日本国*** 国省代码: 日本;JP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驾驶 辅助 装置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驾驶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1.车载摄像机

在汽车中,通常具有消除自驾驶人的死角,提高辨识性的摄像机的装备。据说在2006年度辨识用摄像机的出厂台数超过200万台。包括卡车的国内的新车销售台数在一年略少于600万辆,因此,可以计算出大概三辆安装有一台辨识用摄像机。

辨识用摄像机包括:(1)在后退时显示车辆后方影像的后侧摄像机、(2)显示与驾驶人的相反侧的前轮部分的前侧摄像机、(3)辨识车辆正前方的死角的前摄像机、(4)显示在从狭窄胡同等出发时产生的侧方的死角的影像的侧面盲区摄像机等。当前,后侧摄像机占据辨识用摄像机的77%,并成为了主流。

在辨识用车载摄像机中,为了尽量减小死角,通常使用广角的光学系。在后侧摄像机中,水平面超过100度。在由具备这样的光学系的车载摄像机拍摄的图像中,产生大的“木桶”状歪曲像散。由于该像散,对驾驶人来说,存在拍摄为图像的障碍物的位置或距离感难以直观分辨的问题。

2.畸变修正

2.1利用光学处理的透镜畸变修正方法

作为修正木桶型畸变的方法,大致有两种。其一是通过对光学系的结构进行研究,抑制畸变的方法,其二是在图像摄影后利用数字方法来修正图像的方法。

光学畸变修正如非专利文献1、2中所示,通过使用非球面透镜等对光学系的结构进行研究而实现修正。

非专利文献1:免费百科事典“维基菲尔德(Wikipedia)”摄像透镜项。

非专利文献2:数码相机的最尖端技术第四章透镜·光学系设计(株)技术信息研究会

但是,畸变像差与角度的大致三次幂成正比地增大,在用于车载摄像机的成为广角的光学系的情况下,难以通过仅对光学系进行研究来完全修正畸变。另外,修正的程度在光学系的设计阶段中已确定,导致在用户使用的阶段,难以调节畸变的程度。进而,使用金属模来生产非球面透镜,因此,初始投资成为大的问题。

2.2利用图像处理的透镜畸变修正方法

作为利用图像处理,修正摄像机的透镜畸变的方法,经常使用Tsai的方法(参照非专利文献3、4)或Zhengyou zhang建议的算法(参照非专利文献5、6)。本方法已作为计算机程序安装的程序库提出(参照非专利文献7),也可以利用于本发明的畸变修正中。

非专利文献3:R.Y.Tsai:A Versastile camera calibration technique forhightg-accuracy3D machine vision metrology using off-the-shelf TV cameraand lenses;Ieee Journal ofRobotics and Automation,Ra-3,4,pp.323-344(1987).

非专利文献4:计算机图像:技术评论和未来展望1998年6月浅田尚纪

非专利文献5:Z.Zhang.“Flexible Camera Calibration By Viewing aPlane From Unknown Orientations”,Proc.ofICCV’99,pp666-673,1999.

非专利文献6:Z.Zhang.“A Flexible New Technique for CameraCalibration”IEEE,PAMI22(11),pp1130-1134,2000.

非专利文献7:OpenCV Reference Manual,63D Reconstruction[CameraCalibration],pp6_1-6_3.

在提供的程序库中,对于在图1所示的平面上的规则性的已知图案,改变摄像机和平面的相对关系的同时,使用拍摄的多个图像,算出用于进行摄像机的畸变修正的四个参数(k1,k2,p1,p2)。这些参数是用于控制畸变修正强度的参数。这些参数的值越大,畸变修正强度越大。

使用这些参数,使用以下式(1),可以求出获得图像的坐标位置(x’,y’)和畸变修正后的坐标值(x,y)的对应关系。但是,坐标位置由以图像的中心为原点,水平方向设为x坐标,垂直方向设为y坐标的坐标系来表示。在式(1)中,r2=x2+y2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洋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1142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