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及其组装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780010496.9 | 申请日: | 2007-04-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1028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15 |
| 发明(设计)人: | 关根孝明;大岛淳;儿玉徹也;小林诚一;清水康博;兵头直树;远藤茂;堀越敦;樫本圭司;近江保;川田秀明;篠原茂雄;仙波刚;下田光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2D5/04 | 分类号: | B62D5/04;F16H1/16;B62D1/19;H02K7/1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 坚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助力 转向 装置 及其 组装 方法 | ||
1.一种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具有:转向柱,其内装有转向轴,转 向扭矩被传递至该转向轴;减速齿轮箱,其连接在该转向柱上;以及电 动马达,其通过该减速齿轮箱内的减速机构将转向助力传递至上述转向 轴,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减速齿轮箱上并列设置有上述电动马达以及控制单元,上述 控制单元包括安装有控制电路的控制基板,上述控制电路用于驱动控制 上述电动马达,在上述控制单元上,直接电连接有上述电动马达的连接 端子,并且,直接电连接有内装于上述减速齿轮箱内的扭矩传感器的连 接端子,
上述减速齿轮箱至少具有:蜗杆收纳部,其收纳与上述电动马达的 输出轴连接的蜗杆;蜗轮收纳部,其收纳与上述转向轴连接的蜗轮;以 及扭矩传感器收纳部,其与上述蜗轮收纳部连接,用于收纳上述扭矩传 感器,并且与转向柱连接,在上述蜗杆收纳部、蜗轮收纳部、以及扭矩 传感器收纳部的外周部,形成有安装上述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安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扭矩传感器收纳部的前端,作为溃缩时的转向柱的收缩止挡 部,安装在上述控制单元安装部上的控制单元的收缩止挡部侧的端面位 置,被设定为比收缩止挡部更靠蜗轮收纳部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电动马达的与上述控制单元接近且对置的位置上,马达侧连 接部至少向与轴向交叉的方向突出地形成,在上述控制单元的与上述电 动马达接近且对置的位置上,形成有与上述马达侧连接部面接触的单元 侧连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马达侧连接部和上述单元侧连接部由连接端子和端子座中的任 一方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马达侧连接部与在上述电动马达的内部对电刷或线圈进行配电 的母线一体地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马达侧连接部和单元侧连接部,在使两者面接触的状态下,通 过螺钉、螺栓以及铆钉中的一种紧固件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马达侧连接部和单元侧连接部,通过熔合、点焊、TIG(inert-gas tungsten-arc welding-钨极保护气体电弧焊)焊接中的一种焊接手段进行固 定。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马达侧连接部和单元侧连接部,由可从上述电动马达的圆周方 向装卸的雄型端子和雌型端子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马达侧连接部和单元侧连接部的接触面配置成与上述电动马达 的针对上述减速齿轮箱的安装面为同一平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马达侧连接部从侧面看形成为L字状,其由沿着上述电动马达 的轴向的板部以及从该板部的前端沿半径方向延长的突出板部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马达侧连接部和上述单元侧连接部中的任一方由倒L字状的端 子板构成,该端子板具有:半径方向板部,其从上述电动马达的外周面 沿半径方向延长;和轴向板部,其从该半径方向板部的前端与轴向平行 地延长,
上述马达侧连接部和单元侧连接部的另一方由具有轴向接触面的端 子座构成,该轴向接触面与上述轴向板部的面向电动马达的外周面的面 进行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精工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精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10496.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