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子照相感光构件的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780004054.3 | 申请日: | 2007-0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7943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04 |
| 发明(设计)人: | 植松弘规;岛田明;川原正隆;大垣晴信;大地敦;丸山晶夫;寺本杏一;菊地宪裕;小金井昭雄;角田隆行 | 申请(专利权)人: | 佳能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G03G5/147 | 分类号: | G03G5/147;G03G5/00;G03G5/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新宇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照相 感光 构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照相感光构件的制造方法,更特别地, 涉及一种控制电子照相感光构件的表面形状以获得具有良好的 清洁性能的电子照相感光构件的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电子照相感光构件,由于低价格和高生产率的优点, 有机电子照相感光构件已经变得普及,该有机电子照相感光构 件是具有支撑体和设置在该支撑体上的使用有机材料作为光导 电性材料(如电荷产生材料和电荷输送材料等)的感光层(有 机感光层)的电子照相感光构件。作为有机电子照相感光构件, 由于如高感光度和材料设计的多样性的优点,具有多层型感光 层的电子照相感光构件成为主流,该多层型感光层具有包含电 荷产生材料的电荷产生层和包含电荷输送材料的电荷输送层, 层叠这些层以形成感光层。电荷产生材料可以包括光导电性染 料和光导电性颜料。电荷输送材料可以包括光导电性聚合物和 光导电性低分子量化合物。
在电子照相感光构件的图像形成过程中,在充电、曝光、 显影、转印、清洁和电荷消除的重复周期中使用电子照相感光 构件。特别是在转印步骤之后除去残留在电子照相感光构件上 的调色剂的清洁步骤中使用电子照相感光构件,该步骤是获得 鲜明(sharp)的图像的重要步骤。作为用于这种清洁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是使橡胶清洁刮板与电子照相感光构件压力接触以 刮掉调色剂。
然而,表现出良好的清洁性能的清洁刮板具有相当大的摩 擦力从而趋于引起如驱动转矩的增加、由于清洁刮板的非常小 的振动导致调色剂的滑离(slip-away)、以及清洁刮板的翻转 等问题。近年来,考虑到高图像品质的趋势,产生清洁性能受 到小粒径化和高性能化的调色剂的影响。
作为克服上述问题的方法,提出了以下方法:通过使感光 构件表面适当地粗糙化来减小感光构件表面和清洁刮板之间的 接触面积,从而降低感光构件表面和清洁刮板之间的摩擦力。 例如,公开了以下方法:控制在形成感光层时设定的干燥条件 以使感光层表面以桔皮表面状粗糙化(参加例如日本特开昭 53-092133号公报)。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因为表面在一般的 感光层形成步骤中被粗糙化,因此,基本上不需要任何特殊的 设备投资。另一方面,该方法的缺点在于:需要控制如干燥时 设定的温度、湿度和时间,周围大气的均一性,以及溶剂的类 型等许多因素。
此外,已知预先将粉末粒子添加到表面层以形成粗糙表面 的方法(参见例如日本特开昭52-026226号公报)。然而,通常, 在将粉末添加到感光构件的情况下,仅可得到粉末的材料、分 散性和液体稳定性适用于感光构件的少量粉末。此外,这种粉 末可能会根据其添加量对感光构件的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 粉末添加的自由度并不大。这种方法还存在以下缺点:由于涂 布时的均涂效果(leveling effect),因此,难以获得期望的表 面性能。
相对于涂布步骤中的这种表面粗糙化的方法,作为可以容 易地控制表面形状的方法,例如,作为机械表面粗糙化方法, 公开了利用由金属制成的钢丝刷(wire brush)研磨感光构件 表面的方法(参见例如日本特开昭57-094772号公报)。这种方 法具有以下困难:当连续使用刷子时,因为刷毛端(brush bristle end)可能劣化或者研磨灰尘可能附着到刷毛端,因此, 难以实现其再现性。
作为另一种机械表面粗糙化方法,可得到利用膜状研磨材 料研磨感光构件表面的方法(参见例如日本特开平02-150850 号公报)。在该方法中,借助于膜卷起单元,研磨时可以始终使 用膜状研磨材料的新表面。这可以实现表面粗糙化的再现性。 尽管膜状研磨材料具有涉及高成本的缺点,但是,迄今为止, 这种方法被认为是简单且有效的方法。然而,由于感光层表面 的研磨、即感光层表面的机械破坏产生的感光层的磨损灰尘和 膜源(film-origin)研磨材料可能会成为问题。
作为又一种机械表面粗糙化方法,公开了通过喷砂 (blasting)使电子照相感光构件的外周面粗糙化的方法(参 见例如日本特开平02-150850号公报)。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可以控制抛光粉(abrasive grain)的尺寸和类型以及喷砂条 件,从而将表面形状控制到一定程度,但是,另一方面,可能 在生产率和成本上存在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佳能株式会社,未经佳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0405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