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电子增效节油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312318.9 | 申请日: | 2007-12-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4133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 发明(设计)人: | 沈海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海敏 |
| 主分类号: | F02M27/04 | 分类号: | F02M27/04 |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宝堂 |
| 地址: | 316200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电子 增效 节油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电子增压助燃器,尤其涉及一种既有助发动机燃油充分燃烧,又提高灵敏度、降低工作温度、延长使用寿命的汽车电子增效节油器。
背景技术
电子增压器是采用纯电子的方式在电路中加载特定的调制信号,实时纠正点火、喷油等环节的失衡,补偿点火、喷油时的能量缺失,经过调整和匹配,建立更合理的汽车点火时序图,从而达到减少无效喷油时间,提高燃油雾化程度的目的,保证发动机的工作接近理想状态,直观的效果是动力提升,节省燃油。并且有保护蓄电池,减少尾气排放等特点。
目前市面上用的汽车电子增压器,一般都只有单纯的电子脉冲匹配电路,只用来增强发动机的点火强度,没有助燃功能。并且一般电子脉冲匹配电路均采用继电器作为工作开关,在实际使用中,由于汽车频繁的启动、开闭,容易在继电器的触点上产生火花,时间一长就会造成触点接触不良、无法启动等故障,影响产品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目前的电子脉冲匹配电路在使用中会产生很高的温度,对于电子产品来说,工作在高温的环境中是很大的一种缺陷,高温会给产品带来一系列的故障,影响产品的功效和质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现有汽车电子增压器只有增强发动机的点火强度的功能,没有助燃功能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既有助发动机的燃油充分燃烧,又增强发动机点火强度的汽车电子增效节油器。
本实用新型同时解决现有汽车电子增压器工作时间一长就会造成继电器触点接触不良、无法启动等故障,影响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不会产生触点接触不良的现象,有效延长产品使用寿命的汽车电子增效节油器。
本实用新型又解决现有汽车电子增压器存在工作温度较高的缺陷,从而影响产品的功效和质量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有效降低工作温度,确保产品的功效和质量的汽车电子增效节油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本实用新型包括连接于汽车蓄电池正、负两极的电子脉冲匹配器,还包括电子臭氧发生器,所述的电子臭氧发生器包括输入端与汽车蓄电池正极相连的开关电路,开关电路的输出端接升压电路的输入端,升压电路的输出端接臭氧发生器,所述的开关电路的控制端与汽车启动时产生的控制信号相连。当汽车启动时,开关电路的控制端有电压输入,开关电路的输入端与输出端连通,升压电路得电,升压电路输出的高压作用于臭氧发生器产生臭氧气体,臭氧气体从汽车的发动机进气口进入,在发动机内遇高温爆炸后使汽车的动力增加,爆炸后并还原成氧气,帮助燃油完全燃烧,从而达到节油目的。
作为优选,所述的开关电路的输入端和汽车蓄电池正极之间连接有抗干扰电路,所述的抗干扰电路也与汽车蓄电池负极相连。确保升压电路产生的脉冲信号不影响电子脉冲匹配器的工作。
作为优选,所述的抗干扰电路包括电感L2、L3和电容C10,汽车蓄电池的正、负极分别接L2、L3,L2与电容C10的一端相连后再接所述的开关电路的输入端,L3与C10的另一端相连后再接电压VCC。
作为优选,所述的开关电路包括继电器S1,S1的常开端为开关电路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二极管D9的正极为开关电路的控制端,二极管D9的负极经电阻R15接稳压管D8的负极,D8的正极接三极管Q7的基极,Q7的集电极经二极管D6和电感L4的并联电路后接继电器S1的驱动端,Q7的基极与电压VCC间连接有电容C11、电阻R17,D8的负极与电压VCC间连接有电阻R16。当汽车启动时,D8导通,使Q7也导通,驱动继电器S1工作,S1的常开端由分离变成闭合,输出电压给升压电路。
作为优选,所述的升压电路包括二极管D7、三极管Q8、Q9、电阻R18、R19R20、电容C12、C13及变压器T2,二极管D7的正极为升压电路的输入端,D7的负极接T2的初级线圈的公共端,T2的初级线圈的一个抽头经电阻R19、电容C13接三极管Q8的基极,Q8的基极又经电阻R18接D7的负极、经电阻R20接电压VCC,Q8的发射极接Q9的基极,Q8的集电极与Q9的极电极相连后接T2的初级线圈的另一个抽头,Q9的发射极接电压VCC,变压器T2的输出端接臭氧发生器。由开关电路输出的电压通过D7后到达变压器T2,T2输出一定频率的高压给臭氧发生器产生臭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海敏,未经沈海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31231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