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轮组合越障行走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95269.5 | 申请日: | 2007-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4073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发明(设计)人: | 李汉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汉超 |
主分类号: | B62D57/024 | 分类号: | B62D57/024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长龙 |
地址: | 321000***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 越障 行走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轮装置,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诸如轮椅、移动病床等移动装置的多轮组合越障行走机构。
背景技术
在生活中,人们在使用诸如轮椅等移动装置时,常常会碰到诸如台阶、坑槽这样凸凹不平的障碍路面,象轮椅这样的移动装置要穿越这些障碍路面十分困难。遇到这种情况,通常需要别人协助将轮椅抬过这些障碍,给人们使用带来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轻松越过诸如台阶、坑槽等障碍的多轮组合越障行走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轮组合越障行走机构,包括轮体,该轮体中心设有轴孔,轮体具有径向伸出的至少三个支撑臂,在各支撑臂的端部分别设有行走脚轮,所述行走脚轮安装于一轮架,所述轮架顶部设有径向转轴,而在支撑臂端部设有径向轴孔,所述径向转轴插装于所述径向轴孔并可绕径向轴孔转动。
所述支撑臂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所述支撑臂数量通常为3-6个,均匀分布在所述轮体的四周。
在所述径向转轴与径向轴孔之间设有轴承,使得行走脚轮绕轮体的转动更为灵活,便于移动装置的转向。
所述径向转轴上设有环槽,而在所述支撑臂对应所述环槽的位置设有螺孔,螺孔内装有顶丝,通过这种结构可以将径向转轴固定在径向轴孔内,防止行走脚轮脱出,且不影响脚轮转动,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固定方式如利用轴承的过盈配合实现径向转轴与径向轴孔之间的轴向固定。
在所述轮体上安装有轮体支架,该轮体支架带有弯曲的叉状架体,在架体的底端设有轮轴,而在架体的顶端设有安装底座,该安装底座装有垂直于地面的枢转轴,所述架体安装于所述枢转轴。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多轮组合越障行走机构,在正常行走时,轮体不转,只是位于下面的两个脚轮转动,而在移动装置遇到障碍时,轮体可以以前方受阻脚轮为支点转动翻越障碍,因而该越障行走装置能轻松的翻越障碍,实现越障行走,该装置结构简单,安装、使用都比较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有六个行走脚轮的越障行走机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行走机构的轮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行走机构的行走脚轮与轮架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安装了轮体支架的越障行走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
1.轮体 2.轴孔 3.支撑臂 4.行走脚轮 5.轮架6.径向转轴 7.径向轴孔 8.环槽 9.架体10.轮轴 11.安装底座 12.枢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的多轮组合越障行走机构,包括轮体1,该轮体1中心设有轴孔2,轮体1具有径向伸出的至少三个支撑臂3,在各支撑臂3的端部分别设有行走脚轮4,所述行走脚轮4安装于一轮架5,所述轮架5顶部设有径向转轴6,见图3,而在支撑臂3端部设有径向轴孔7,所述径向转轴6插装于所述径向轴孔7并可绕径向轴孔7转动。在图中,所述支撑臂数量为6个,均匀分布在所述轮体的四周。所述支撑臂3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3-5个。
在所述径向转轴6与径向轴孔7之间可以设有轴承,图中未表示。
参见图3,所述径向转轴6上设有环槽8,而在所述支撑臂3对应所述环槽8的位置设有螺孔(图中省略),螺孔内装有顶丝。
如图4所示,在所述轮体1上可以安装有轮体支架,该轮体支架带有弯曲的叉状架体9,在架体9的底端设有轮轴10,而在架体9的顶端设有安装底座11,该安装底座11装有垂直于地面的枢转轴12,所述架体9安装于所述枢转轴12。越障行走装置通过安装底座11安装在移动装置的车体上,轮体1可绕枢转轴12转动,起到自动转向的作用。本实用新型的越障行走装置也可以直接安装在轮轴并通过轮轴安装在移动装置的车体上,利用行走脚轮的轮架5绕径向转轴6的轴线转动起到转向作用。
上面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汉超,未经李汉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9526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板簧加工工艺
- 下一篇:一种车身焊装线的车型识别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