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摩托车发动机油气分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91164.2 | 申请日: | 200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4131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发明(设计)人: | 艾东斌;刘枫香;李保明;潘文峰;李艳;李福全;高丽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北方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1/08 | 分类号: | F01M11/08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郭中民 |
地址: | 471031***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摩托车 发动机 油气分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摩托车发动机技术,主要提出一种安装在缸头通气管之前进行油气分离的摩托车发动机油气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摩托车发动机要求曲轴箱内的压力与外界大气压基本一致,因此要求发动机在远离机油的箱体或缸头部位安装与外界相连的通气管。由于发动机工作中温度升高,直接通过通气管排到大气中的发动机内的气体中可能会含有气化的机油,因此需要将这部分机油回收,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或二次回收后减少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小排量发动机通气管之前用于油气分离的装置多为迷宫式,与箱体或气缸盖一体,由于需要气体在此装置内进行多次迂回,气化的机油才有可能液化回收,因此一方面造成箱体或气缸盖结构复杂,另一方面由于工作中的发动机温度很高,机油与气体分离的不彻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用于油气分离的结构简单、使用可靠的摩托车发动机油气分离装置。
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主要包括通气阀体、双联链轮齿轮、双联链轮轴;通气阀体内有集油腔,其通过螺钉固定在双联链轮齿轮上;双联链轮轴与双联链轮齿轮之间通过滚针轴承连接,一端与缸头配合,另一端与缸头侧盖配合,并靠螺钉固定。缸头侧盖装有通气管。
本实用新型油气分离的过程为:油气混合气先进入通气阀体集油腔内,靠双联链轮齿轮的旋转离心力使机油与气体进行分离,分离出来的机油通过集油腔进入发动机箱体内,气体通过双联链轮齿轮、双联链轮轴、缸头侧盖排到通气管中,进行二次回收。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油气分离可靠,使用方便。特别适合应用在大排量发动机上。使从缸头通气管排出的混合气比较单一,二次回收后可减少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中:1、通气阀体,2、双联链轮齿轮,3、双联链轮轴,4、滚针轴承,5、螺钉,6、通气管,7、缸头侧盖,8.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如图1、图2所示,主要包括通气阀体1、双联链轮齿轮2、双联链轮轴3;通气阀体1内有集油腔,其通过M4螺钉5固定在双联链轮齿轮上;双联链轮轴3与双联链轮齿轮2之间通过滚针轴承4连接,双联链轮轴3一端与缸头配合,另一端与缸头侧盖7配合,并靠M6螺钉8固定。缸头侧盖7装有通气管6。在通气阀体1、双联链轮轴3、双联链轮齿轮2分布有四个对称通孔,双联链轮轴3的内孔与缸头侧盖7内以及和缸头侧盖7连接的通气管6相通,构成通油、通气的油气分离装置。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油气混合气先进入通气阀体1集油腔内,靠双联链轮齿轮2的旋转离心力使机油与气体进行分离,分离出来的机油通过集油腔进入发动机箱体内,气体通过双联链轮齿轮2、双联链轮轴3、缸头侧盖7排到缸头通气管6中,进行二次回收,减少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可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北方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洛阳北方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9116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