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两轮车辆静态时防侧倒支架构造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82256.4 | 申请日: | 2007-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3655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2 |
发明(设计)人: | 林子堂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子堂 |
主分类号: | B62H1/02 | 分类号: | B62H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静态 时防侧倒 支架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两轮车辆结构,特别涉及用于两轮车辆静态时防侧倒的支架构造。
背景技术
提供人员可简易操作的达到交通的两轮车辆,例如机车或自行车,是已为现有技艺;通常,这些交通工具都配置有支撑架,以便车辆在静止或非使用状态时,支撑这些车辆不会倾倒。例如,中国台湾第91205962号“机车支撑架”、第79208353号“机车支架”专利案等,是提供了典型的实施例。
现有的支撑架也包含一种辅助支架,特别适于人员可简便操作斜推所述的支架,即可支撑所述的两轮车辆在非使用时,车辆成略微倾斜的型态静置或临时停车。就像那些熟习此技艺的人士所知悉,相较在上述的支撑架,这辅助支架在实务操作上,因为具有较省力和简便的作用,因此颇受骑乘人员倚赖和使用。但基本上它也存在一些风险,例如它比较容易因为疏忽或不当的外力,而使静置的车辆向没有配置辅助支架的另一边倾倒。例如今年(2007年)也曾发生儿童坐在略倾斜的静置机车上时,机车向另一边倾倒,导致意外事故。
现有技艺也已提供一种辅助支架,分别配置在机车的两边,特别是配置在那些用于载货的机车上;不过,这类支架在设计上,需要人员个别操作,在结构设计上仍然不够理想。
代表性的来说,这些参考资料揭示了辅助支架应用于两轮车辆方面的现有技术。如果重行设计考虑所述的辅助支架,并且使其构造不同于现有者,将可改变它的使用或操作形态,而有别于旧法。例如,使它的结构设计是具有可同步运动的条件下,同时具备有可适用于不同车种或地面高度等作用;而这些课题在上述的参考资料中均未被显示或揭示。
发明内容
于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两轮车辆静态时防侧倒支架构造,所述支架在可同步运动的条件下,是具备有可适用于不同车种或地面高度等作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一种用于两轮车辆静态时防侧倒支架构造,其特征在于:是包括:
一配置有外管的基架,固定在车辆底部;
一内管,可转动地收容在所述的外管内;
内管两端分别枢接有支架,所述支架经所述的内管传动而同步运动;以及
使支架可回到初始位置的弹性件,是配置在所述的基架上。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还包括:
一种用于两轮车辆静态时防侧倒支架构造,其特征在于:是包括:
一轴管,轴管两端分别连接有支架;
一凹部,所述的凹部将所述的轴管定位在车辆底部,所述的轴管能够在所述的凹部中转动;以及
一可使支架回到初始位置的弹性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所述支架在可同步运动的条件下,是具备有可适用于不同车种或地面高度等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1的作动实施例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装配在两轮车辆上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实施例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装配在机车上的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装配在机车上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装配在机车上的又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装配在脚踏车上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13是图12的局部放大实施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80-基架;11-外管;12-缺口;13-内管;14-弹簧;20-弹性件;30、60、83、86、93-支架;31-枢接部;32、88、89、94-壁或挡块;40-套管;41-固定端;42-开口端;43-槽道;44-粗糙部;50、51-固定器;61-头端;70-连接部;71-槽孔;81、91-轴管;82、85、92-凹部;84、87-支柱;x-车辆;y-车架。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子堂,未经林子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8225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