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盖板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81242.0 | 申请日: | 2007-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0576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7 |
发明(设计)人: | 高现徐;朱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马汽车研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10 | 分类号: | B62D2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一斌;王琦 |
地址: | 201201上海市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盖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的零部件,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盖板。
背景技术
发动机盖板是构成汽车车身的一种开闭件,并与前保险杠、前组合灯、两侧翼子板以及前挡风玻璃组件相邻。
图1为现有发动机盖板的仰视结构示意图。本文中以下所涉及的纵向和横向,均针对图1所示的仰视图所对应的视角而言。如图1所示的发动机盖板主要包括:与前保险杠配合的边缘101、分别与一组前组合灯配合的边缘102、分别与一侧翼子板配合的边缘103、以及与前挡风玻璃组件配合的边缘104。
此外,发动机盖板的前端中心位置布置有发动机盖锁105,后端两侧分别通过铰链106与车身相连,发动机盖板分为外板107和内板108。其中,外板107为构成汽车车身外表面整体形状的一个钣金件,内板108为中间有很多镂空的用于加强外板107强度的加强件。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交通事故已成为严重的一个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把人、环境、车有机的结合起来研究。对于汽车来说,发动机盖板除了提供适当的外观外,在发生交通事故时,也保护行人、驾驶员直接与发动机碰撞,因此其结构对驾驶员、行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发生剧烈碰撞时,行人在与前保险杠发生碰撞后又与发动机盖板发生碰撞,此外,发动机盖板还有可能戳进驾驶舱,伤及乘员。
如图2所示,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碰撞前后发动机盖板10和挡风玻璃20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其中,实线部分示出了正常状态下二者的位置关系示意图,虚线部分示出了碰撞后发动机盖板10发生移位,穿过挡风玻璃20戳进驾驶舱,可见该情况下发动机盖板可能对乘员造成危险,同样,当行人撞向发动机盖板10时,发动机盖板也可能将行人戳伤,因此现有的发动机盖板还有着极其严重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中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盖板,相比于现有发动机盖板,发生碰撞时的安全性较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盖板,包括:所述发动机盖板的内板,所述发动机盖板的内板在横向上设置有压溃槽。
其中,所述压溃槽的横截面呈半圆形或V字形或梯形。
其中,所述V字形可以为圆角V字形。
其中,所述压溃槽贯通整个横向,或者位于所述横向上的一部分。
其中,所述压溃槽的整体形状为直线形或圆弧形。
较佳地,所述压溃槽位于发动机盖板靠近与前挡风玻璃组件配合的边缘一侧。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见,本实用新型中在发动机盖板的内板上设置压溃槽,使压溃槽能够吸收碰撞中的能量,当发生碰撞时,发动机盖板在压溃槽处弯曲变形,避免发动机盖板戳进驾驶舱或戳伤行人,从而提高了发生碰撞时的安全性。
此外,在压溃槽的横截面形状方面,通过采用易于成型并在发生碰撞的时候易于变形的圆角V字形等形状的贯通发动机盖板左右的槽,进一步提高了发生碰撞时的安全性。
另外在压溃槽的位置设置上,通过将压溃槽设置在发动机盖板靠近与前挡风玻璃组件配合的边缘一侧,使压溃槽远离与车身相连的铰链,使得在提高发生碰撞时的安全性的基础上,保证发动机盖板在远离铰链的一例有足够的刚度,避免发动机盖板发生振动,噪音等缺陷。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发动机盖板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碰撞前后发动机盖板和挡风玻璃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发动机盖板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发动机盖板的局部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碰撞前后发动机盖板和挡风玻璃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盖板的内板在横向上设置有压溃槽,当发生碰撞时,压溃槽能够吸收碰撞中的能量,从而使得发动机盖板在压溃槽处弯曲变形,避免发动机盖板戳进驾驶舱或戳伤行人,从而提高发生碰撞时的安全性。该压溃槽的横截面可以有多种形状,如可以为半圆形或V字形或梯形等。其中,V字形可以为圆角V字形或尖角V字形等。其中,圆角V字形类似半圆形接近“V”字形的形状。
其中,压溃槽可以贯通整个横向,或者位于横向上的一部分。当贯通整个横向时,发生碰撞的话较容易引起变形,碰撞发生时安全性更高。
此外,压溃槽的整体形状可以为直线形或圆弧形。其中,为直线形时,发生碰撞的话较容易引起变形,碰撞发生时安全性更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马汽车研发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海马汽车研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812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